作為中國思想史上一支重要的學術(shù)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的墨子,以其獨到的見解,鮮明的主張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本文嘗試對墨子的主要思想作一略論,希望作者的這些不成熟的意見或能對墨學研究有些微薄的助益。
一
眾所周知,墨子曾習儒術(shù),受過儒家思想影響,后因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淮南子》),遂決然舉起叛旗,自立一宗??梢娔幼畛跏菑膶嵱玫慕嵌瘸霭l(fā)破舊立新的,這種實用主義精神貫穿《墨子》全書之始終,與之相適應的,墨子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為墨家學派總的宗旨??梢哉f,墨子的一切主要主張,如“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命”、“非樂”等都是以這個宗旨為出發(fā)點和依據(jù)的。
二
“兼愛”,即“一視同仁地愛一切人”,無疑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張。進一步研讀《墨子》,我們發(fā)現(xiàn)墨子所謂“兼愛”的本義還可以更精確的闡述為“像愛自己一樣地愛所有人”。這與儒家倡導“親親”“尊尊”的“推愛”是相對立的。分歧的關(guān)鍵在 “愛有無差等”這個問題上,儒堅持有而墨以為無。平心而論,“兼愛”的理想味過濃了一點,非墨子這樣的大賢恐怕難以力行,我們讀《兼愛》中、下兩篇,看到墨子費了很大口舌回駁“兼愛”難行的指責,可終難教讀者心服。
墨子為自己的主張辯護的理由中,有兩條是值得一思的:
第一條來自現(xiàn)實層面。墨子說,你若不愛別人的親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親人。愛有“別”的結(jié)果只能是“交相惡”,因此必須行“兼愛”之道。這與墨子的一個觀念緊密相關(guān),即“愛人者人必愛之,惡人者人必惡之”,愛、惡之行必有相應的報償。其實這是不確然的,但強調(diào)只有無私的愛才能召喚愛,只有整個社會樹立起互愛的風尚,人才能幸福地生活于其中,不能不說是墨子的一片苦心。
第二條理由有很濃的宗教意味。與其它學派不同,墨家信仰一個人格化的“天”,“天”有自己的神圣意志。這意志,據(jù)墨子說來,就是要人“兼相愛,交相利”。其論證方式很獨特,大意是說,上天一視同仁地撫育我們,說明他兼愛著人類,他必不愿看到世人互相殘害,而是一心要人們相愛相利。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義,基于這一教義上的博愛理想與“兼愛”思想是相通的。
合觀這兩條理由,我們發(fā)現(xiàn)墨子的一個極重要的特點:他是合極度實用主義與極度理想主義于一身的人物,而這兩種主義通常是不能并存的,它們在墨子的思想里構(gòu)成了一種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下,墨子提出了一個在那個時代“高難度”的道德標準,又全身心地投入實踐。這不是件輕松的事,能夠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完成它的,只有圣徒式的人物。
三
“非攻”大概是“兼愛”之外最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張?!胺枪ァ敝苯釉从凇凹鎼邸崩硐?,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勸說各國君王止戰(zhàn)息爭,就是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熱的困苦中。
墨子憤慨于某些高談仁義道德的戰(zhàn)爭辯護士,抨擊他們“明小物不明大物”。為了使自己的主張更具說服力,除了用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攻伐之事悖于天理外,墨子更列舉了歷史上窮兵黷武招致敗亡的實例說明侵略戰(zhàn)爭損人害己的實質(zhì)。這一些話是墨子站在平民階級的立場上說給統(tǒng)治者聽的,反映了平民的呼聲。但熱中于兼并各國君主根本聽不進“非攻”的說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實際上還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然而他的奮斗中煥發(fā)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四
墨子的思想體系中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治國理論,這一理論在具體的行政層面上可以“尚賢”、“尚同”主張為代表。選賢任能其實是除道家外先秦諸家的一致主張,墨子的“尚賢”只不過在打破門第觀念不拘一格用人上比儒家更徹底些,故不能算有特色。富有特色的卻數(shù)“尚同”的主張?!吧型保饕粋€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出操列隊時一起向排頭看齊,排頭再向他那一列的第一個人看齊,如此遞進,最終使隊列整齊劃一。墨子要下一層的人向上一層的人“看齊”,上一層的人向再上一層的人“看齊”,一直到天子,向天“看齊”。這種“看齊”是全方位的,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行為方式、立身標準等無所不包。為什么要如此急切的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致不避專制之嫌呢?是為了遏止“亂”。身處亂世的墨子目睹“亂”給百姓帶來的禍害,對此深惡痛疾,因此難免推出激進的主張,要對之下一付猛藥。這是我們可以理解卻無法茍同的。
從“尚賢”、“尚同”主張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墨子思想的一個內(nèi)在矛盾,即精英主義和平民立場的沖突。一方面,墨子幾乎是平民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全力為苦難的民眾鼓與呼,他的平等主義理想是非常顯明的;另一方面,他又意識到治國必須依賴精英分子,一個嚴密的等級制度是維持社會秩序之必須??磥磉@一矛盾的對立雙方在墨子思想中并未得到邏輯上的完善統(tǒng)一,但矛盾的存在也有好處,它防止了墨子滑向民粹主義或歧視平民的立場。
五
實用主義精神在墨子思想中顯露得最直接的地方應是“節(jié)用”、“節(jié)葬”和“非樂”的主張。
“節(jié)用”的觀念,在生活艱苦的平民中是很強烈的。墨子站在平民立場上不能不堅持這一主張。他把一切無實用的“巧且華”的東西都視作浪費,要求那些權(quán)貴們也和他一樣過清苦樸素的生活。且不論他的呼吁絕不會得到權(quán)貴的響應,我們細究一番,發(fā)現(xiàn)這種主張其實與一種認識密切相關(guān)。這種認識即是:天下物資本非十分充裕,必須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來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飽暖,任何奢侈的耗費都是以剝奪另一部分人的衣食為代價才可能的,必須堅決反對之。后來荀子試圖通過對這一認識的否定動搖墨子的整個立論,可見兩派理論上的分歧根源還在于不同階級的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迥異體認上。
“節(jié)葬”主張可以視為“節(jié)用”理念在喪儀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但它似乎更觸怒了傳統(tǒng)派,因為在那個時代喪儀是整個禮儀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極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喪無異于對整個“禮治”傳統(tǒng)發(fā)出了挑戰(zhàn)。堅持這一主張是要承受不小的壓力的,墨子不屈于這種壓力而倡導“節(jié)葬”還是因為實用主義的考慮占了上風。這是一種高尚的實用主義,墨子為消滅“糜財貧民”、“傷生害事”的時弊不惜向傳統(tǒng)勢力宣戰(zhàn),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非樂”的主張是實用主義由合理走向極端的一個例子。怎么能把一切音樂美術(shù)一概廢棄呢?一直以來就有人以此詬病墨子,我亦以為墨子此處有些過分了。實用主義如果被囚禁在一個過于狹隘的空間里就會走向荒謬,最終失去大多數(shù)人的同情,這不能不看作這位偉大先賢的一個教訓。
六
在前面論述“兼愛”時,我們已觸及墨子思想的宗教成分。墨子的宗教,雖然主張敬天事鬼,卻極力反對命定論。在他看來,天與鬼的存在不是為了直接控制人們的行為,而是要對人們的善行惡舉加以公允的獎懲。命定論的最可怕的后果是方便人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天”,讓人感到無可無不可,解除了對人的行為的約束(這約束本該是通過獎懲實現(xiàn)的),最終導致人禍肆虐、天下大亂。因此必須提倡“非命”思想,樹立起世人的進取心,激發(fā)他們?yōu)榍笊茍蠖`履善行的動力。
很顯然,這種“非命”思想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它要人用主體性努力去追求幸福的生活。相比起當時流行的“天命”觀念,這實在是非常先進和健康的。
七
總的說來,墨子作為一個熱心的救世家,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宗教、倫理主張,他的思想順應平民的要求,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作了徹底的揭露和批判,盡管其中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仍不失其光彩,在先秦諸種思潮中無愧為獨特而偉大的一家。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