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1],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傊?,意在筆先者[2],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3]。獨畫云乎哉!
二
畫竹之法,不貴拘泥成局,要在會心人得神[4],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5]。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jié)節(jié)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凌云,不為俗屈。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6]。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節(jié)也;落于色相而不滯于梗概[7],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謂余為解人;石也有靈,亦當為余首肯。
甲申秋杪[8],歸自邗江[9],居杏花樓。對雨獨酌,醉后研墨拈管,揮此一幅,留贈主人。
注釋:
[1]倏:迅速,忽然。[2]意在筆先:謂創(chuàng)作中構思在落筆之前,無論寫字、作畫、詩文創(chuàng)作都是這樣。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3]化機:自然的機運。[4]得神:領悟其精神。[5]梅道人:指吳鎮(zhèn),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元代嘉興人。工詞翰,善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時人稱為三絕。著有《梅花道人遺墨》。[6]生:生性。[7]色相:佛教用語,指一切事物的形狀外貌。[8]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杪(miǎo):秋末。[9]邗(hán)江:江蘇江都的古稱。
這二則選自《鄭板橋集》的《題畫》及《補遺》。鄭燮善畫竹,并愛在畫幅上題詩作記。這二則是寫畫上的題記。第一則巧妙地闡述了由外界自然美引起創(chuàng)作沖動,構思成胸中之竹。但在落筆時,卻又不是胸中之竹,表現(xiàn)了法外的情趣。第二則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也就是作者去世的前一年。說明了畫竹要畫出竹子的“神”、“生”、“節(jié)”、“品”,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要貫注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個性,“不貴拘泥成局”。兩則短文不僅表達了鄭燮創(chuàng)作中的真知灼見和藝術追求,而且行文洗練,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清秋竹林之美和竹的豪氣凌云不為俗屈的精神境界,也是鄭板橋自己精神的寫照。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