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至湖上,寓輞川四可樓已半月[1]。輞川者,家學士兄戒庵別業(yè)也[2]。樓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過微涼,環(huán)湖峰巒,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東南最高峰,與波溶漾[3],湖碧天青,萬象澄澈。余游興躍然,偕學士,呼小艇,渡孤山麓。從一奚童[4],登放鶴亭[5],徘徊林處士墓下[6]。已舍艇,取徑沮洳間[7],至望湖亭[8]。憑檻四眺,則湖圓如鏡,兩高、南屏諸峰[9],回合如大環(huán)。蓋亭適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勝。亭廢,今為龍王祠。西行過陸宣公祠[10],左右有居人數(shù)十家,燈火隱見林薄[11]。
并湖行二里許[12],足小疲,坐泠橋石闌[13]。學士指點語余曰:“宋賈似道后樂園廢址[14],在今葛嶺[15];又記稱水竹院在西泠橋南[16],左挾孤山,右?guī)K堤[17],當即此地?!编岛酰褂昂鈁18],今不異昔,而當時勢焰之赫奕[19],妖冶歌舞亭榭之侈麗,今皆亡有[20],既已蕩為寒煙矣!而舉其姓名,三尺童子猶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遺跡顧今尚存,何耶?相與慨嘆久之。孤山來,經(jīng)僧舍六七,梵唄寂然[21],惟鳳林寺聞鐘聲寥寥也。作記以游之明日。
注釋:
[1]輞(wǎng)川:作者族兄邵遠平的別墅名。取意于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別業(yè)”。四可樓:輞川別墅中的樓名。[2]戒庵:名邵遠平,字呂璜,號戒庵,又號戒三。清康熙進士。官光祿少卿,試鴻博,授侍讀,至少詹事致仕,因其曾官侍讀學士。故稱其為“學士”。[3]溶漾:波光浮動的樣子。[4]奚童:童仆。[5]放鶴亭:在孤山北,為宋代隱士林逋放鶴處。元朝至元間,余謙修葺林逋墓,于山下建梅亭,郡人陳子安于其旁筑放鶴亭。[6]林處士:指林逋,安君復,杭州錢塘人,初游江淮間,后歸隱杭州西湖之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不娶,種梅養(yǎng)鶴以自娛,因有“梅妻鶴子”之稱。工書畫,善詩。著有《林和靖詩》。[7]沮洳(jù rù):低溫之地。[8]望湖亭:在孤山。[9]兩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邊的南屏山。[10]陸宣公祠:在孤山南,祀唐代陸贄。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大歷進士,德宗時官至中書侍郎、門下同平章事。謚宣,故稱宣公。[11]林?。翰菽緟搽s的地方。[12]并:沿著。[13]西泠橋:一名西林,在孤山下,為孤山到北山的必經(jīng)之地。[14]賈似道:字師憲,臺州(治所在今浙江臨海)人。其姊為宋理宗貴妃,是理宗、度宗時禍國害民的權奸。[15]葛嶺:在西湖北邊。因東晉葛洪曾在此煉丹,故名。[16]水竹院:賈似道所筑樓觀,植竹千竿。[17]蘇堤:宋代蘇軾修筑的堤,為西湖十景之一。[18]嵐影:山影。[19]赫奕:顯赫。[20]亡:同“無”。[21]梵唄:佛教作法事時的贊唱之聲。
邵長蘅(1637—1704),一名衡,字子湘,別號青門山人,武進(今江蘇常州市)人。十歲補諸生,因事除名。后入太學,科場失利,歸江南。江蘇巡撫宋犖聘致幕中。長蘅好游,自壯至老,足跡將半天下。工詩,尤致力于古文辭。其散文繼承唐順之、歸有光傳統(tǒng),取法于唐宋諸大家,為時論所稱。著有《青門全集》,包括《青門簏稿》、《青門旅稿》、《青門剩稿》等。
本文選自《青門旅稿》卷四。孤山,在浙江杭州西湖中,是西湖勝景之一。陳玉?《邵山人長蘅傳》中說長蘅“尤愛武林湖山,數(shù)往游。其族兄戒庵學士故有別業(yè)在西湖,每至必延居之,累月然后返。常欲結廬孤山放鶴亭側,與處士卜鄰?!边@“處士”就是指宋代隱士詩人林逋。可見作者對西湖美景的流連,及其安于清貧、不幕利榮的人生態(tài)度。本文則以夜游西湖孤山以寄慨。前半重在寫景抒情,把月下的湖山寫得清靜高朗,來渲染烘托林逋的高潔品格。后半重在寄慨,用賈似道與林逋作比,寄托了深遠的感嘆。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