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具有極強的應用價值,但因為一些概念與現(xiàn)代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脫節(jié),不好理解。本文就把王學中的招牌概念--良知、本性、心與現(xiàn)代人熟悉的知識做一溝通,以打通古今概念上的通道,讓王學更好理解??赐瓯疚?,至少《傳習錄》當是可以心領(lǐng)神會的。不難,看招。
性為心之體,王陽明認為心之體無善無惡,也就是說性無善惡。這似乎直接否定掉了孟子的“性本善”論。而王學的理論繼承于孟子。王陽明在搞哪樣?
王陽明說,觀小兒落井,人人生出惻隱之心,此是良知的功能。性無善惡,而良知有善惡,所以可知良知不是性。從心理學上說,良知是在性的上面的一種價值判斷,是集體無意識,是幾百年以來人類生存經(jīng)驗的基因傳遞。它有文化特征,不同的族群,良知是不一樣的。良知做出的反應是本能的,無意識的,是有善惡的;而性所做出的反應也是本能的,無意識的,但是沒有善惡。性就像一面鏡子,負責反映世界。當然它能否如實反映世界,還在于鏡面上的灰塵多大程度上影響它,灰塵即私欲。
對私欲的控制是由心來完成的,心的轉(zhuǎn)念能讓灰塵瞬間消失。所以,心在現(xiàn)實世界與性之間進行協(xié)調(diào),目的是保證人的心身健康。通常這個過程都是由心自動來完成的,但并不保證一直不出問題,當協(xié)調(diào)不良時,人就產(chǎn)生各種痛苦與煩惱,心理問題來了。這時就得主動調(diào)整心、性、外物的關(guān)系,讓它們重新達到平衡,恢復生命的健康運作。這個調(diào)整,需要心主動來做,所以人一旦有了痛苦,就可以而且必須自己主動尋求解決。
心是意識,心生萬法,也可以滅萬法,做到心外無物,心內(nèi)空空。心可以產(chǎn)生欲望,也能滅掉欲望。欲望是需要得不到滿足后,被心意識到從而產(chǎn)生的心理狀態(tài)。欲望跟心相聯(lián),需要跟性相聯(lián),所以性是埋伏在心更深處的心理層面。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飲食男女,食色性也,并無善惡。需要得不到滿足后產(chǎn)生欲望,欲望就會驅(qū)動人的行為去解決需要,當解決需要的方式與現(xiàn)實相遇,并與現(xiàn)實中的倫理規(guī)范發(fā)生了關(guān)系,就會被評價為善或者惡。比如,你的吃飯影響了別人的吃飯,就是惡;你的吃飯能給別人帶來飯吃,就是善。吃飯本身并無善惡。一定要與他人、外界發(fā)生關(guān)系,才會有道德上的判斷,這種判斷也是由心做出的。
西方宗教持“人性本惡”說,認為這些欲望是原罪,所有罪錯都是由此衍生出來的。所以人一出生就帶著原罪,需要終生懺悔,通過做善事救贖自己,才能在死后上天堂。人只管做好事,莫問前程,做了多少都不過是在救贖自己,有什么好夸耀的呢?這樣就給了人無盡的動力,與宇宙能量接通,取用不竭。人也不會覺得為神所役,因為從一出生就自帶原罪,神是來幫人去罪的,神為人指明去罪的道路,并在精神上激勵人,給人力量,教誨人們只要你付出了,人不報天會報。如果不信神,那就終生是罪身,死后只能下地獄。這是西方宗教的邏輯。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王陽明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不過他把善惡放在了良知這個層面。知善知惡是良知。而不是放在性的層面上。這樣就比孟子的理論更細化了。良知是以本能通過心來調(diào)控性,“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保棺孕杂肋h光明清凈;或者僅僅是一轉(zhuǎn)念,即照見五蘊皆空,山河光明。只是用心之法上的不同。王陽明借鑒了禪宗的思想,將儒學進一步發(fā)展而形成入世色彩濃厚的儒家新流派--心學。
王陽明說: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蓮臎]說過世間無理,世間無事,世間無物。他說當你看花時,花便明亮起來,可知此花原不在心外??刹]有說世間本沒有這朵花。禪宗講:境由心造,心生萬法。也沒說心生萬物。物還是客觀存在的,它是道的應用與體現(xiàn)。人與萬物一樣,也是道的應用與體現(xiàn)。所以人與萬物的關(guān)系是兄弟關(guān)系,并非母子關(guān)系或體用關(guān)系,所以才有萬物一體的仁的理論。
只有在人的內(nèi)心世界中所反映出來的萬物才是由心造的,就好比是由鏡子反射出來的。禪宗認為,通過調(diào)整心的功能,就能重塑一個內(nèi)心的世界。人能借此重新認識世界而解脫痛苦與煩惱。實質(zhì)就是換個視角看問題,有多少個視角呢?可以有一千只眼。有多少個手段呢?可以有一千只手。千手千眼,形容方法很多,萬法。這些方法哪來的?心的功能。萬法由心造。所以要修心。禪宗并沒有否定外面那個世界,它只是強調(diào)內(nèi)觀的世界。
而把“萬法由心造”演繹成“萬物由心造”的,屬于曲解。佛陀活著時就看到了亂象,曾預言他死后500年佛法必亂,他把它稱為末法時代。萬物由心造,就代替了客觀世界,人成為了神,各種神話、仙佛魔就都來了。本來它們是意識世界中的東西,結(jié)果演化成了似乎在物質(zhì)上的存在,在這條路上越跑越遠。當然這種方法也很有效,借助神話的影響力,更容易說服普通大眾歸依佛法獲得心靈解脫。但讓上等根器的人尤其是現(xiàn)代人很難完全認同。神話只是渡河的船罷了,有人不需要船也能游過去。
禪宗的祖師能夠呵佛罵祖,能夠把佛像砍了當柴燒,顯示了得道的境界??墒菍τ谄胀ㄈ藖碚f,離開了法,就找不到在佛法中的自我,在感情和信仰上都是無法接受的,也沒有能力接受。這是境界上的差別。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