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處不在,無時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xiàn)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3)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統(tǒng)一的關系,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
實踐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掌握這一原理,把馬克思主義同我國實際時代發(fā)展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斷開拓新境界,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矛盾普遍性的例子1、白馬非馬
兩千多年前,我國有個叫公孫龍的思想家,牽著一匹馬出關,把關的人對他說,法令規(guī)定不許帶馬出關。公孫龍卻說:“我牽的是馬嗎?我牽的白馬,不是馬!白馬和馬是兩回事,規(guī)定只說馬不準出關,但并沒有說白馬不準出關呀!”經(jīng)過一番舌戰(zhàn),公孫龍還是牽著馬出關去了
教師提問: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錯在哪里?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夸大了白馬的個性、特殊性,而否認了白馬作為馬的共性、普遍性,白馬是馬的表現(xiàn)形式,馬通過白馬、黑馬等表現(xiàn)出來。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正確理解茅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2、吃水果
一位父親病了,非常想吃水果,孝順的兒子為他買了蘋果,他說:“不吃,我想吃水果?!眱鹤佑譃樗I了梨和香蕉,他仍說:“不吃,我想吃水果?!?/p>
最后,兒子不知道該如何去做。這位父親能吃上他所想吃的既不是蘋果,也不是梨和香蕉等,具體水果的水果嗎?顯然不能,為什么呢?我們來共同找一下原因。
水果是普遍性,蘋果、梨等是特殊性,水果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蘋果、梨、香蕉等各種不同的水果之中,它絕不可能離開蘋果、梨、香蕉等特殊性而單獨存在。
這就是說,各種特殊性,個性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不能說“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正確的說法應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以上,就是更三高考小編給大家?guī)淼拿芷毡樾院吞厥庑赞q證關系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