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時間,讀了張愛玲的兩部小說?!栋肷墶泛汀秲A城之戀》。以前總是聽說張愛玲是位大才女,文學成就很高,但我終究是沒有機會看看她的小說,這不久才從書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許是因為那時的社會背景,那種時代的書特別是愛情故事,總是有一些悲涼的情調在字里行間,讓人讀完又覺得回味,還有隱隱的遺憾,感慨那種未始先了的情緣。
這兩部,電視曾播過的,只是我覺得原著看來的更有一番味道。我們現(xiàn)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點的,名著總要拿來拍成電視,卻又拍不出書中那些味道,讓人看起來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場景,世鈞與曼幀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與流蘇在墻下的細軟耳語,抑或是曼幀被祝鴻才侮辱,在熒光屏上看來,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為看多了都覺得麻木。倒是從這些文字中讀來,卻從心底泛出隱隱的痛來。
亂世的中國,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寫文章,總要將深深地諷刺與影射融入到文中。張愛玲則不然,比起那些讓人發(fā)冷的黑暗諷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質,將愛情寫入到舊上海那種繁華背景下,也同樣讓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說批評與諷刺,也有。你看張愛玲那尖尖的臉的輪廓,以及那昂起的頭,分明是在冷眼旁觀些什么。我看書,并不喜歡再去研究作者的時代背景,對于我來說,到底是有些無聊。這些話,只能才疏學淺的說,但有些東西,也確實能讀懂的。
雖說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瓊瑤式的纏綿,這也好,我總歸是受不了那些的。雖說只看了兩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說她的小說,絕對是悲哀多于圓滿。比如《半生緣》這種讓人遺憾感嘆命運不公的結局,魯迅有言,悲劇是將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對,我喜歡這句話,也表示極致的贊同。曼幀是美好的女子,終是被命運毀滅,她與世鈞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毀滅。與其是說命運悲慘,倒不如說是社會造就這樣的人與命。曼璐與顧太太并不是絕對的錯誤,舊上海肉欲橫流的繁華與壓迫造就了這樣的思想和頑固。這里,我卻莫名的想起老舍筆下的祥子,同樣是社會的犧牲者。呵呵,那時的中國,這樣的真實的不在小說中的,還少嗎。也是——那時的社會,哪里有什么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傾城之戀》中,流蘇大概覺得這種結局是圓滿的,她心中總是將愛情與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這個人和他的情,她認為就是得到了一個女人該有的圓滿。但在我看來,也并不是如此。
《半生緣》里描寫景致的并不多,給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舊上海的弄堂,那樣的弄堂,我未到過,只是在圖片中見過,我卻覺得有深深的壓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幀與世鈞并肩從那里走過時感到了一絲的溫暖的情愫。那樣的一線天中,也一定是充斥著我們所不了解的黑暗與封閉的陳舊的思想枷鎖?!只蛘呤鞘堋侗瘋媪鞒珊印返挠绊??那本書中也有這樣一個弄堂。
倒是《傾城之戀》中,景致突然多了起來,也許是因為環(huán)境不同,所以環(huán)境精致了多?但我認為,那絕不是同一時期寫的,這猜想大概是正確的。有時候看到這里描寫的環(huán)境,并不覺得美好很多,也許是因為這里面,流蘇總是將愛情與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許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張愛玲的文學成就與這些文字,我們終歸是贊同的,不過也算名至實歸,她的文字,讀來,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jié),只是悉松平常的場景,卻能在溫暖的時候讓人覺得欣慰,悲傷的時候又讓人覺得難過。作為虛構的故事,這就夠了。
看到她的小說我便又想到現(xiàn)在,讓人可以回味的愛情故事真是越來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們這代人認可,只是總看到層出不窮的80后作家,延續(xù)著什么華美的殘忍、明媚的憂傷。這樣的書,我也愛看,畢竟是面向年輕人的,但讀來,總覺得少一些中國小說的回味悠長與震撼人心。殊不知,這些非主流之風蔓延成主流,在我看來,也沒什么味道了。
在別人看來,我的這些文字,有人總要帶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來真讓人覺得悲哀。
不管怎么說,愿中國名著可以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