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舉手之“善”,不一定是真愛
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拍攝的《爸爸去哪兒》之大電影的火爆,也點燃了大人們戴上孩子,一起去野生動物園來親子休閑的欲望。在這樣一個蜿蜒起伏、草木茂盛的環(huán)境中,來零距離貼近大自然的魅力,實在是一大快事。
野生動物園和城市動物園相比,有點類似普通電影和3d電影之比較。前者有“動物與人、動物與森林”的回歸自然主題,它對于游客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動物園。
在在進入野生動物園之前,總會看到一面警示牌,上面寫著“不要給野生動物喂食”。這樣的提示看起來和城市動物園中“不要給動物偷投食”沒什么兩樣。但和后者相比,野生動物園的游客喂食行為帶來的后果會更不可控些。
一直都對動物籠養(yǎng)抱有自己的質疑,而野生動物園則是采取符合動物習性的散養(yǎng)加混養(yǎng)方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動物創(chuàng)造更舒適的生活空間。作為游客的我們,也可以無障礙欣賞到動物的真性情。當然,在野生動物園中看到活潑好動的猴子,憨態(tài)可掬的狗熊時,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沿襲著在城市動物園的“套路”,他們會下意識地掏出水果、花生等食物對動物進行喂食。動物對于食物具有天然追求性,甚至是在骨子里的頭等需求。當看到唾手可及的美味,它們自然會蜂擁而上。
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野生動物園的設立初衷。野生動物園,顧名思義就是要突出一個“野”字,而這種野,就是要最大程度還原動物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生存環(huán)境,而人類,只是這其中的匆匆過客,且不能產生任何影響效應。
在《動物世界》中看到,那些森林和大草原上的動物們,幾乎永遠都是在食不果腹的狀態(tài)下度日。永遠沒有飽食,才會激發(fā)動物、尤其是食肉動物本能之力去尋覓追捕獵物。獵豹的速度、獅子的強壯、猴子的靈巧……這些動物特性無不是在大自然的叢林法則中演變出來。
這些天性包括對獵物的追逐、對領地的意識,這些都是它們的生存能力,是寫進了它們的基因中去的。同時這種動物和園區(qū)之間的和諧,也是處于一種默契狀態(tài)下的。一旦游客拿食物就輕而易舉地干擾到這些,那對于整個野生動物園的生態(tài)平衡來說,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破壞。
置身于野生動物園中,很容易被森林和動物環(huán)境所打動,同時也被動物們的萌態(tài)所吸引,所以一些愛心泛濫的游客會產生喂食動作。這種看起來的舉手之善,現(xiàn)在用客觀辯證的觀點來看,不是真愛反而是害!所以還是要請大家遵守野生動物園的契約精神,只管看即可。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