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傳說為周文王伯父太伯、仲雍奔荊蠻所創(chuàng)建的。周武王封其后裔周章為吳君,立國于長江下游一帶。周簡王二年(前584)春,吳國出兵伐郯(今山東郯城縣西南)國,郯與吳媾和,表示服于吳。吳國軍事上的逐漸強大,與晉使巫臣出使吳國并教導(dǎo)吳國軍隊操練戰(zhàn)陣有關(guān)。周簡王二年(前584),巫臣請求出使吳國。晉景公同意。他到吳國,很受吳子壽夢賞識。于是,在巫臣聯(lián)絡(luò)下,吳晉兩國通好。巫臣去吳國時,帶楚國三十輛戰(zhàn)車到吳國做教練,并留下十五輛。還送給吳國以射手和御者,教吳國軍隊練習(xí)戰(zhàn)陣使用戰(zhàn)車。吳地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銅錫,冶煉技術(shù)精良,所造兵器馳名天下,逐步發(fā)展為軍事強國。
依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記載,吳的建國是在吳太伯和弟仲雍的時期。相傳,當周古公??父(即太王)時,他已準備“翦商”。他預(yù)見到他的小兒子季歷將生一個大人物(文王昌),因此要把王位(其實當時尚未建國)傳給季歷。大哥太伯、二哥仲雍知道了父親的意圖之后,便自動跑到了“荊蠻”,以便父親傳位給季歷。象這樣的美德,在古代倒并不奇怪。然而“荊蠻”終究在哪里呢?要說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區(qū)域,就是太伯、仲雍所建立的吳國(無錫),好像是太遠了。在古代交通困難的情形下,這難免使人懷疑。然而古人遷徙的能力卻確是驚人的。依人類學(xué)者所說,他們甚至遠渡重洋,爬過海拔八千米的高山,今人所認為不可能的,古人反而可以做到。而且夏商周三代既然已進入文明時代,就更沒有理由可以完全加以否定。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所說,在吳建國以前,這里的土著還是“斷發(fā)文身”的。越人也是這樣。因此,吳越統(tǒng)治者與土著人民不妨是屬于兩個不同的族。
吳在金文里寫作工■,句吳。工,句是發(fā)語詞,以k?或g?發(fā)音。吳、虞古音相同。因此,有些史學(xué)家想把它和古代汾河流域之間的“虞”聯(lián)系起來,認為太伯、仲雍最初所到的“荊蠻”就在那里,以后他們又遷到漢水流域。楚國強大以后,虞又東遷到了江南,并且改寫為吳。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江蘇丹徒煙?跎椒⑾忠桓觥頓蘚釷浮觥罰?涿?拇笠饈俏渫?、迟p跽鞣ザ???醮頭飧?蘚釷腹??、舍uā⑼戀兀?躒巳舾桑?F甙儆秩舾煞潁?奘?肆?儆秩舾煞頡Y蘚釷肝?慫萄锿醯畝韉攏??莨?付∽齟俗鷚?。据唇z梢遠隙ǎ?饈俏渫酢⒊賞跽鞣ヒ笊毯投??鋇鈉魑鎩U飧鮭蘚睿ㄒ俗饕撕睿┚褪怯莨??。邮n⑽饌??。虞??褪俏夤?目?湊?。时紲O淙徊皇槍毆??父時,但也只相差五六代?!妒酚洝翘兰摇氛f:“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蠻夷。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边@樣說來,司馬遷也承認汾河流域之虞與在長江下游江蘇太湖之吳,確是一個來源而分裂為二的。晉滅虞、虢在晉獻公時,與吳興的時間大體上可以連接。
吳的建國大概自吳壽夢之時。在古代,太湖一帶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并不太低,但是吳越國家的建立卻要晚于華夏諸侯。因此,晉楚爭霸盡管非常劇烈,吳或越卻不參加會盟和斗爭?!蹲髠鳌沸辏ü?01?年)記載:“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盟吳越而還。”當時舒稱群舒、眾舒,原來與徐同族,分布于今安徽合肥、廬江等縣,在沿長江的邊上。春秋后期,吳國興起,遂成吳、楚共同爭奪的目標?!蹲髠鳌氛f得清楚,楚因征伐舒蓼,而盟吳越。這是吳越始見于《左傳》的記載。
《春秋》經(jīng)傳,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記載:吳伐郯,入州來(今安徽鳳臺縣)。魯國季文子說:“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币馑颊f,吳國侵入魯國的邊境,華復(fù)(中國)諸侯不能抵抗。當時人還把吳國作為蠻夷之類。《春秋》經(jīng)傳記上這一筆,似在表明吳已開始強大了。也是在公元前584?年,楚國的叛臣巫臣在晉。他是在楚時與子重、子反等貴族爭權(quán)奪利失敗而逃到晉國的。他蓄意對楚報仇,于是給晉國君臣建議,聯(lián)絡(luò)新興的吳以牽制楚國。晉國的君臣同意了他的策略,便使他代表晉國出使吳國。吳王壽夢信任巫臣,使巫臣的兒子狐庸作為“行人”。吳本長于水戰(zhàn),巫臣教吳訓(xùn)練車戰(zhàn)。從此,吳開始伐楚。由淮水直至漢水沿岸,原是徐與群舒和其他蠻夷小國雜居的區(qū)域?,F(xiàn)在它們也就成了吳楚爭奪的目標。吳一歲內(nèi)連續(xù)出戰(zhàn),聲東擊西,使楚國疲于奔命?!靶U夷之屬楚者,吳盡取之”。于是吳在春秋晚期成為霸國。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