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是中國最具有浪漫愛情色彩的節(jié)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夕傳統(tǒng)美食制作方法,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與分享喲!
七夕傳統(tǒng)美食制作方法
01 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由面、糖、蜜、油制成。在《東京夢華錄》中稱為“笑厭兒”、“果食花樣”,主要圖案有金魚、蓮子、壽桃、花籃等。制作好的巧果穿在一起,掛在小孩的脖子上邊玩邊吃充滿了童趣。
巧果的制作方法:
材料:
特制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制作:
a.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后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xù)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于松弛狀態(tài)。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b.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鐘左右)??墒止こ尚?,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搟面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后搟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c.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制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面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并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d.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后,迅速瀝去多余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02 巧酥
許多民間糕點鋪會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售賣時又稱“送巧人”,這個風俗在一些地區(qū)流傳至今。
巧酥的制作方法:
a.面團調制:將小麥粉、熟豬油加入50℃左右的溫水攪拌,靜置片刻,成水調面團。把綿白糖、植物油和適量的水充分攪拌,再倒入小麥粉、疏松劑繼續(xù)攪拌均勻成松酥面團。要求水調面團略軟,松酥面團略硬,但懸殊不能過大。
b.成型:按水調面團與松酥面團之比2∶8包制,包好后搓成直徑約10厘米左右的圓形長條,撳扁,用搟筒搟平,厚薄均勻,再用長尺(專用工具)夾直,切成短條,在短條中心用小刮刀劃長約6厘米的刀口,將短條一端在刀口處從下向上翻出,另一端從上向下翻出,成為環(huán)形。
c.油炸:待油溫升到160℃左右,把制品生坯由鍋邊輕輕放入,松酥面團受熱后二氧化碳氣體揮發(fā),使制品體積膨脹,表面裂紋,水分蒸發(fā),淀粉熟化,面筋蛋白遇熱變性定形而浮上油面。由于松酥面團部位含糖較高,其表層有些炭化,呈棕黃色。要逐只翻轉,使制品色澤一致,中心部位成熟。要注意油溫調整。如果制品起發(fā)程度差,油溫稍為降低;反之,制品過于起發(fā),油溫適當提高,但不能過高,防止外焦里生。油炸時間和油溫要根據制品的塊形大小、厚薄、受熱面積、用料多少、投入油鍋生坯的數量多少來確定。
d.冷卻、裝箱:制品起鍋后,先放在濾油器里濾去浮油,即攤開冷卻,否則油溫高,不及時冷卻會自然增色。待基本冷卻后裝盒或裝箱。
03 巧芽面
在一些地方,七月初七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干凈飽滿的綠豆一小碗,平鋪在盤子上,用濕紗布蓋好,放在遮陽溫暖的地方,不定期噴水保持水潤。七天后,生好豆芽,清洗好,然后熱鍋燒油,加肉丁爆炒,再依次加入蔥姜、醬油、醋熗鍋,放豆芽炒熟,加水做成豆芽湯。把手搟面煮熟,過冷水,盛到碗中,澆上豆芽湯即可。
04 乞巧餅
乞巧餅俗稱“巧尖”,口味多種多樣,相比原味,加入地瓜泥或南瓜泥的外表金黃,味道更加香甜軟糯。
05 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有個獨特習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豆粉、芝麻等食材制成。
江米條的制作方法:
材料:
糯米800g,清酒1/2杯,大豆1大勺,油,豆沙,煎的米,炸糕米,芝麻,豆粉,黑荏子粉
做法:
a.把糯米泡15天后發(fā)酵。
b.將磨泡的黃豆做成豆汁。
c.把a的米導碎以后用豆汁和清酒和面蒸出來。
d.把蒸好的年糕放在石臼里捶,再放到面粉上變得稍硬時,做成一定的模樣曬干。
e.將曬干的江米條放在溫油里,再加火炸出來。
f.把煎好的江米條,完全除去油后,抹蜂蜜并蘸豆沙。
七夕節(jié)由來
其實人們對于牛郎織女的自然天象崇拜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其中《春秋命歷序》有說道:“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漢書·律歷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薄墩f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勿聲”。《尸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天官書》[正義]:“南斗、牽牛、須女皆為星紀,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為吳之分野也”?!堕_元占經》卷61引石氏曰:“牽牛生于列澤之邑,以主越國”。按:牽牛星是吳、越之地的分野星。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地用以作天文星區(qū)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后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云彩、紡織業(yè)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人們相傳這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在天上的鵲橋相會,一年只有一次的見面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訴大家,兩人相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定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七夕節(jié)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七夕節(jié)的時候會有一個叫做七夕香橋會的習俗。一到七夕的時候,有時間的人都會參加,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搭建的這個香橋就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七夕節(jié)是什么意思?
2、接露水
在浙江農村,流行著在器械節(jié)的時候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jié)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斗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七夕傳統(tǒng)美食制作方法相關文章:
★ 2022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食物及民間習俗
★ 2022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及傳統(tǒng)食物
★ 2022七夕節(jié)的民間活動及傳統(tǒng)食物
★ 2022七夕節(jié)的養(yǎng)生食物及習俗
★ 2022七夕節(jié)的起源及傳統(tǒng)食物
★ 2022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食物及習俗
★ 七夕節(jié)有什么傳統(tǒng)習俗食物
★ 2022七夕節(jié)的活動及傳統(tǒng)食物
★ 2022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活動及飲食習俗
★ 2022七夕節(jié)的民俗及食物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