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是戰(zhàn)國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的一部道家學說匯總,是道家學派經(jīng)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肚f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肚f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杰作典范。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胠篋”的意思是打開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馬蹄》篇相同,但比《馬蹄》更深刻,言辭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圣人的“仁義”,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tài)中去。宣揚“絕圣棄知”的思想和返歸淳樸的政治主張,就是本篇的中心。本篇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偽和社會的黑暗,一針見血地指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莊子·外篇·胠篋(1)
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藤,固扃鐍,此世俗之 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藤扃鐍之不 固也。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 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 ,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闔四竟之內(nèi),所以立宗廟 社稷,治邑屋州閭鄉(xiāng)曲者,曷嘗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 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 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 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圣者, 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 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 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 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 者,天下未之有也?!庇墒怯^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 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 下也多。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掊 擊圣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白話譯文
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準備,必定要收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作法??墒且坏┐髲姳I來了,就背著柜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既然是這樣,那么先前所謂的聰明作法,不就是給大盜作好了積聚和儲備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圣人,有不替大盜守衛(wèi)財物的嗎?
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魚網(wǎng)所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nèi),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xiāng)、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jù)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連同那里各種圣明的法規(guī)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于堯舜那樣安穩(wěn)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世世代代竊據(jù)齊國。那么,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并連同那里圣明的法規(guī)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wèi)他盜賊之身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的所謂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圣人,有不替大盜防守財物的嗎?
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龍逢被斬首,比干被剖胸,萇弘被掏肚,子胥被拋尸江中任其腐爛。即使象上面四個人那樣的賢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殺戮。因而盜跖的門徒向盜跖問道:“做強盜也有規(guī)矩和準繩嗎?”盜跖回答說:“到什么地方會沒有規(guī)矩和準繩呢?準確推測屋里儲藏著什么財物,這就是圣明;率先進到屋里,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動,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這就是仁愛。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睆倪@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圣人之道便不能立業(yè),盜跖不能通曉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竊;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給天下帶來好處也就少,而給天下帶來禍患也就多。所以說:嘴唇向外翻開牙齒就會外露受寒,魯侯奉獻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趙國都城邯鄲遭到圍困,圣人出現(xiàn)了因而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圣人,釋放盜賊,天下方才能太平無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