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都會用到的一個成語,網(wǎng)上介紹它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是,《史記》原文中并未提到“紙上談兵”四個字。趙括“紙上談兵”的說法可能源于明清時期的學者。以下是小編的整理,大家可以看一看。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惫唬?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讀音是,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然而戰(zhàn)國時并沒有紙,最原始的紙誕生于西漢,晚于春秋。故紙上談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記》,亦非司馬遷。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蓖踉唬骸昂我?”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蓖踉唬骸澳钢弥嵋褯Q矣?!崩敢蛟唬骸巴踅K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