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講得很清楚,朱棣為報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而建。但具體誰是他的母親,這里就很有學問了。近來出版的學術著作似乎為此事定了論,“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碽妃而建”。如中國古建筑權威潘谷西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就持有這種觀點,不久前筆者去拜訪潘先生時,他還是這樣說。
但《明史》明確稱:“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這“孝慈高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原配、著名的大腳皇后馬秀英,而不是來自朝鮮的碽妃。
這樣的記載是負責任的,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1360年5月2日),地點在應天(今南京),其時朱元璋不要說皇帝(1368年才稱帝)了,連“王”都不是(1363年擊敗陳友諒后,次年才稱“吳王”),所以,大報恩寺及塔是朱棣為紀念其生母碽妃而建,有捕風捉影之嫌。
“為紀念其生母碽妃而建”一說,根源于野史。上篇中提到,傳說碽妃是冤死的,作為親生兒子朱棣本人又不能公開張揚,于是借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之名,建寺、塔紀念她。
而這種說法的直接證據(jù)都是《南京太常寺志》上的文字,其中所載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p>
但是民間當時另有一說法,朱棣篡位,借“靖難之變”把侄兒朱允炆趕下皇位的一事,朝野上下都有抵觸反感情緒,誹謗聲音四起。其中有一種聲音就是罵朱棣不是馬皇后生養(yǎng)的,血統(tǒng)有問題,是雜種,不然不會對親侄下此狠招。
在這種社會輿論壓力下,朱棣一方面進行言論鎮(zhèn)壓,另一方面做出姿態(tài)。為了表明自己是馬皇后所生,在遷都北京之際,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大興土木,建大報恩寺、塔,以感謝馬皇后的養(yǎng)育之恩,洗去身上的歷史是非。
這種說法為正統(tǒng)學者認可。《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書中搜集了各種版本的說法,其中有這樣的文字:“永樂十年,北遷,因欲報高皇帝深恩,于六月十五日午時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19年。敕工部侍郎黃立恭依大內圖式,造九級五色琉璃寶塔一座,曰第一塔,以揚先皇太后之德。”
但歷史就是這么回事情,各種說法一多,特別是大家都說碽妃是朱棣生母,事情就復雜了,這個報恩寺塔為誰而建,真相便難辨了。
實際上,在朱元璋當皇帝時,工部侍郎黃立恭奏請修葺,但因為國力問題,一直未能動工。這樣,一直拖到朱棣遷都北京時,方準。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朱棣借建塔“揚先皇太后之德”是有道理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