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君王對于繼承人的選擇都是比較重視的,即便是偉大的成吉思汗也不例外。他甚至是留下了三道遺囑,最終確立了繼承人。那么,成吉思汗為什么要留下三道遺囑呢?在他的四個杰出的兒子當中,誰又繼承了龐大的家業(yè)和汗位呢?
第一道遺囑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發(fā)動第一次西征,討伐花剌子模帝國。由于成吉思汗此次出征,帶有很大的風險,故此留下了第一道遺囑!
盡管蒙古汗國沒有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傳統(tǒng),但四兄弟當中,拙赤畢竟年長并功績卓著,所以,成吉思汗首先詢問他的意見。然而,拙赤還未回答,察合臺搶先大聲嚷嚷起來:“父汗讓拙赤說話,莫不是要傳位給他?我們怎能讓這蔑兒乞惕野種管治?”
網絡配圖
察合臺稱自己的兄長為“蔑兒乞惕野種”,這句話如針尖一般刺激了拙赤。原來,拙赤的出身一直很有爭議。當年,鐵木真(成吉思汗的本名)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孛兒臺旭真被蔑兒乞惕人俘虜,并被收娶為別人的妻子。數月后,鐵木真借助札木合、王汗的大軍消滅了蔑兒乞惕部,孛兒臺旭真得以返回成吉思汗身邊。而拙赤本人,就是孛兒臺旭真在返回的歸途中所生。因為時間的湊巧,正好是九個月的時間,拙赤究竟是孛兒臺旭真在被俘前所懷還是被俘后懷上的,一直眾說紛紜。這關系著拙赤是不是成吉思汗兒子的重要問題。盡管成吉思汗對待拙赤和對待其他三個兒子沒有任何差別,但無論拙赤本人,還是另外三個兒子,都免不了有自己的想法。
拙赤也是個血性的蒙古漢子,怎受得了察合臺這樣當眾的侮辱,站起來就揪住察合臺的衣領,說:“我從來沒有聽到父汗有對我另眼相看的話,你怎么能把我當成外人?你有什么本領勝得過我?你只不過脾氣暴躁而已?!?/p>
接著,拙赤提出了挑戰(zhàn):“我同你比賽遠射,如果我敗給你,我就割斷拇指扔掉!我與你比賽摔跤,如果我敗給你,我就倒在地上永不起來!”'
說到這兒,拙赤向成吉思汗請示:“兒臣愿聽父汗圣裁。”
兩人就這么僵持著。成吉思汗卻沒有馬上表態(tài)。
旁邊的闊闊搠思出面勸說,他雖然表面上指責察合臺魯莽,不可以這樣責怪熱愛你的母親,令她傷心。但暗中卻點出拙赤并非成吉思汗之子。闊闊搠思是成吉思汗的老部下,但現(xiàn)在正受命輔助察合臺。
成吉思汗這才說道:“怎么可以這樣說拙赤呢?拙赤不是朕的長子嗎?以后不許說這樣的話!”
察合臺聽父汗說話了,不再揪扯,轉而笑著說道:“拙赤的氣力、本領,就不用說了。父汗的長子,是拙赤和我兩人。我們愿意一起為父汗效力。誰如果躲避,大家一起把他劈了。誰如果落后,大家一起砍斷他的腳后跟?!彼m是這么說,但還是暗中下套,不愿意拙赤成為新汗王,于是提議:“窩闊臺敦厚謹慎,我們大家都推舉他吧。讓他在父汗的身邊,接受繼位者的教育。”
網絡配圖
成吉思汗的兒子們當中,察合臺與窩闊臺之間有著親密的情誼。窩闊臺本人,則以公正、堅強、寬宏大量、聰明能干而著稱。成吉思汗要為帝國確立新的元首,其基本原則就是從諸子中挑選最賢能者。他認為窩闊臺確實是合適的人選,但仍然不急于表態(tài),他問拙赤:“你是什么態(tài)度?”
這種情況下,即便拙赤不服氣,又怎能再為自己說什么話呢,只好回答:“察合臺已經說了。我和察合臺二人,愿意一起效力,共同推舉窩闊臺。”
接下來,成吉思汗問窩闊臺:“你是什么意見?”
窩闊臺自然非常高興,說:“父汗降恩讓我說話,我能說什么呢?我能說自己不行嗎?今后我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吧!”
成吉思汗對窩闊臺的表態(tài)很滿意,點頭說:“窩闊臺,你的話正合我的心意?!?/p>
然后,他將目光轉向小兒子拖雷,問拖雷有什么意見。
拖雷毫不遲疑地回答:“我愿輔佐父汗指定的繼位者。我會在他的身邊,把他忘記的事告訴他,在他睡著的時候叫醒他。我愿做應聲的伴從,做策馬的長鞭。愿為他長途遠征,愿為他短兵搏戰(zhàn)!”
成吉思汗發(fā)出爽朗的笑聲:“說得好!”于是鄭重地降旨:
合撒兒的子孫讓一個人(繼承)掌管,阿勒赤歹、斡惕赤斤、別勒古臺的子孫都讓一個人(繼承)掌管,朕的子孫也讓一個人(繼承)掌管。大家如果不違背朕的旨意,不毀掉朕的旨意,你們就不會有過錯,不會有失誤。(《蒙古秘史》第255節(jié))
網絡配圖
就這樣,成吉思汗把繼承人擬定為窩闊臺。
成吉思汗在立下這些遺囑后,就開始了第一次西征。在其強大的攻勢下,花剌子模被征服了。
第二道遺囑
成吉思汗一生發(fā)動的最后戰(zhàn)爭,就是對西夏的戰(zhàn)爭。當時他已生病,但仍然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定要攻下西夏。
成吉思汗于1225年冬天開始做出征西夏的準備,1226年秋天率大軍出征,在途經阿兒不合地區(qū)的時候,時間已到了冬天。有一天,成吉思汗所騎紅沙馬突然受到一群野馬的驚擾,將成吉思汗摔了下去。成吉思汗被摔得很重,他的兒子及部屬們建議回師,等成吉思汗身體好了,再去征討。但成吉思汗不同意,說:“如果我們這樣回去,唐兀(即西夏)百姓會認為我們膽怯。我們先派使者去,看他們有何話說?!边@其實是西夏免除兵禍的一個好機會。
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使者責備西夏國王不僅不履行諾言發(fā)兵,而且惡言挖苦,如今蒙古大軍要和他們算賬。
西夏國王聽了,有所畏懼,說:“我沒有說過挖苦的話?!?/p>
但他的掌權大臣阿沙?敢不又冒了出來,挑釁地說:“我是說了挖苦的話,你們又能怎么樣?若想與我廝殺,就到賀蘭山來戰(zhàn)。要想得到金銀緞匹,就到我們西涼來取!”說完,就把使者打發(fā)回去。
成吉思汗聽了使者的匯報,覺得受了侮辱,說:“他們竟敢說這樣的大話,我們還怎么能回去呢?哪怕是死,也要攻打他!”馬上降旨:“把勇猛敢戰(zhàn)、有地位的唐兀人殺掉!戰(zhàn)士們可以各取其擒獲的唐兀人?!?/p>
緊接著,成吉思汗扶病率軍進發(fā),直攻西夏,勢如破竹,將駐扎在阿拉善的阿沙?敢不擊敗,并俘獲了這位屢次挑釁的西夏大臣,使其淪為奴隸。
大軍繼續(xù)進發(fā),攻陷西夏重鎮(zhèn)西涼府。西夏國王獻宗驚憂而死,其侄南平王即位,是為西夏末帝。
網絡配圖
當年十一月,蒙古大軍已奪取靈州,進圍西夏首都興慶府。被圍半年后,興慶府糧盡援絕,西夏末帝被迫遣使乞降。而在這個時候,成吉思汗的病情也加重了,天氣炎熱,他不得不到六盤山避暑。
眼見著自己將一病不起,這都是不忠的西夏人導致的。成吉思汗憤恨不已,他決心要把出爾反爾的西夏消滅干凈,殺死!而他本人卻不能親手做到了。所以,他留下了第二道遺囑:一方面令部屬隱瞞自己的死訊,使西夏人不再改變投降的主意,使其國王親自來到蒙古大軍的營帳,另一方面,他又密令,要將唐兀人,自父母及其子孫,全部斬盡殺絕,作為他遺體前的祭品。
1227年8月18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終年66歲。成吉思汗的部下嚴格執(zhí)行他的遺囑,秘不發(fā)喪,等西夏最后一個皇帝來到大汗帳篷外行禮時,以為成吉思汗只是生了病不能見他。三天后,西夏末帝被殺。蒙古大軍進入興慶府(即今寧夏銀川)后,大肆屠殺。
在成吉思汗的第二道遺囑下,西夏被滅,從此再未復蘇。
第三道遺囑
《元史》卷一中記載了成吉思汗的第三道遺囑:
成吉思汗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zhàn),破之必矣?!毖杂櫠?,壽六十六,葬起輦谷。
成吉思汗臨終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恢弘事業(yè)。他令人驚奇地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竟如此清晰地說出一個關系著蒙古、金、南宋三個大國的生死存亡的作戰(zhàn)方略。這一道最后遺囑是非常完備的,其主要策略是避實擊虛、以逸待勞、聯(lián)宋滅金,而隱含的策略還有假道滅虢,即先借宋朝的道路滅掉金國,然后返回頭來再滅宋。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非常具體地指出了出兵的路線,并按照南宋與金國的關系,指出方案可以實施的現(xiàn)實依據。
網絡配圖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崛起于黑龍江流域,曾一度輝煌,滅遼國、滅北宋,同時也迫使蒙古各部落向其稱臣,接受其苛刻的領導與無情的摧殘。成吉思汗的祖先就曾被金人所殺,所以與金國有不共戴天的世仇。
西夏被滅后,金國感受到強大的壓力,于是遣使向成吉思汗求和。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在金國使節(jié)面前使了一個障眼法,對群臣說:“朕自去冬五星聚時,已嘗許不殺掠,遽忘下詔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本褪钦f,讓金國知道,他蒙古大軍將不再殺掠,以此來麻痹金國。而事實上,成吉思汗將金國所獻的珠寶分贈于將領的同時,又對將領們說:“他們殺死了我們的祖先,應該把他們的男子做我們的仆役,把他們的女子做我們的侍女?!庇纱丝梢姡杉己挂严聸Q心滅掉金國。深思熟慮之后,成吉思汗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將已經成熟的計劃告訴了他的兒子及親信。這便是成吉思汗第三道遺囑的主要前因。
至于此遺囑的成果,則出現(xiàn)在窩闊臺繼位后。蒙古大軍按照成吉思汗的遺志,發(fā)動了對金國空前強大的攻勢。整個戰(zhàn)略部署也完全按照成吉思汗的遺囑進行。最后滅亡了金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