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也算是第一大國了,但為什么齊國只有齊桓公一人出名呢?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但他只是齊國第15位國君,并不是非常靠前,一般來說都是開國皇帝或者君主會比較有名,但齊國就比較特殊了。其實這樣看的話,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情況都差不多,因為大家都相互崛起過,所以當政的國君肯定會得到的記載更多。不過可惜的是,齊桓公的霸業(yè)只有他這一世,等到后人繼位的時候就不行了。
在春秋時期先后出現(xiàn)了春秋五霸,這個名單也好幾種說法,但不管怎么說,齊桓公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這些人中最早的。可是齊國的霸業(yè)卻只有一代,甚至到了自己的晚年霸主地位就逐漸喪失了,這就讓人很惋惜也很納悶。齊國的霸業(yè)為什么沒能像晉國等國家一樣多傳幾代呢?
這也不能怪齊桓公,畢竟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于怎么當霸主,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春秋早期,鄭國、宋國、魯國的實力和地位均高于后世稱雄的秦楚晉齊燕,他們才是最初的諸夏強國。西周建國之初,魯國的實力要高于齊國。魯國處于華夏文明的內線,齊國居于外線。周氏將魯國封于內,將齊國封于外,應該是存有私心,希望外姓諸侯能幫姬姓魯國擋刀,堵住東夷殘部萊夷的侵擾。賜予齊國在東方的征伐之權,“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苯洑v了三四百年的經營與擴張,等到齊國熬過了和萊夷反復拉鋸的階段,徹底征服東夷并將統(tǒng)治范圍推至渤海,并成功整合完畢山東半島后,齊國在領土和人口上就成為了東方大國,并且沒有后顧之憂。至齊桓公之父齊僖公在位,齊國已經被稱為“小霸”,“齊大非偶”的歷史典故便產生于該時期。在齊桓公時代,其他國家尚處于整合自身板塊的階段,無力和已解決后顧之憂的齊國爭衡,所以默許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唯有楚國能稍作對抗的姿態(tài),最后也承認了齊國霸業(yè)。
但齊國的霸業(yè)難以持久,因為其外線潛力已經到了極限,要繼續(xù)增強實力,只能拿發(fā)展水平近似的內線國家下手。盡管此時,齊國絕對實力并沒有下降,但和諸侯相比,相對地位已經下降,也無力稱霸。這是第一個原因。
另外,齊國經濟發(fā)達,士卒的戰(zhàn)爭意愿不強。齊魏馬陵之戰(zhàn),孫臏以“減灶計”而誘龐涓,即是利用了“齊”號為“怯”,“彼三晉之兵素輕齊”的心理。齊人怯弱畏戰(zhàn),是聞名于諸侯的,而這背后的原因,齊國有“漁鹽之利”,又經管仲的變革,而使齊國商業(yè)、手工業(yè)繁盛、百姓富足。管仲在《管子· 儲蓄》篇中便說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第三,齊國“軍制”的落后,也極大地制約了齊軍的戰(zhàn)斗力。荀子與臨武君曾在趙孝成王前“論兵”,而說道:“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偷,則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復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賃市傭而戰(zhàn)之幾矣?!?/p>
齊桓公死后,諸公子爭位而帶來的長期內亂,也使齊國實力大減,而無力維持霸主地位。齊桓公患有嚴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無子。又寵幸六位姬妾,禮數(shù)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別為公子無虧、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余妾媵,雖多亦有子,但地位卻不能與這六位相比。
而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賤,安分守己。其余五位公子,各樹黨羽,互相猜忌。齊桓公病重時,諸公子相攻,其被筑起高墻,圍在宮內,活活餓死。而齊桓公的尸體橫臥了六十七日,尸蟲都爬出了窗外。而此五位公子,也都先后當上了齊侯之位,可見諸公子爭奪之激烈。齊國的這次諸公子爭位,直接就讓出了霸主之位。致使擁立公子昭(齊孝公)繼位的宋襄公,都有“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感覺。
而且齊國稱霸的模式也有些問題。齊國雖然在齊桓公時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齊桓公經常為其他國家服務,導致自己的國內勞民傷財。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為了所謂高尚的目標,有可能在短時期內走到一起。時間一長,還是會各自打各自的算盤,衡量利弊得失,重新分化組合。齊桓公死后,中原各國迅速分崩離析,齊國沒有將霸業(yè)延續(xù)下去也是必然的。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容解讀,請關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