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歷史上確實存在用過這種計策的成功案例,但是最讓它出名的,應該是在《三國演義》的小說里,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時候使用的那一次。當然了,這只是小說的虛構,真實歷史上諸葛亮并沒有用過,我們也只討論小說里面的情節(jié)。在小說里,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時候,很多人注意到,他在門口安排了幾個人掃地,這有些讓人不解了,既然用的是“空城計”,留幾個人掃地又是什么意思?
三國后期的爭霸賽中,其實主要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較量,基本沒有江東孫權的事情了,諸葛亮接管蜀國軍政大權后,便打算北伐曹魏,而司馬懿作為曹魏最有智謀的人,負責擋住諸葛亮。孫子兵法中曾有“兵者,詭道也”的說法,也就是說用兵關鍵在于騙人,騙人越厲害,用兵也就越厲害,后世把孫武這種兵法精髓繼承得最好的,恐怕要數(shù)諸葛亮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可以算萬事俱備,一切都不會有問題,盡管遇上了司馬懿,但仍舊可以穩(wěn)扎穩(wěn)打的前進,不過諸葛亮這時似乎被即將來臨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他竟然任用馬謖去守街亭。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就明確說過,馬謖這人跟趙括一樣,屬于夸夸其談的類型,不能重用,可惜諸葛亮卻偏要用他,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馬謖不停王平的勸阻,硬要把軍營扎在山頂,還號稱“以一當十”呢。
后來馬謖被張頜打敗,街亭丟失了,作為蜀軍的咽喉要到,街亭一丟讓諸葛亮完全陷入被動,這時他命令趙云主動撤軍,同時到西城搶救糧草,而司馬懿也是個用兵高手,親自率大軍進攻西城。接下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諸葛亮聽說司馬懿的大軍來了,明知逃跑已是不可能,于是就大膽利用空城計,自己在城頭行彈琴,周邊站兩個童子拿著拂塵,同時還讓四個百姓到西城外掃地。
司馬懿大軍壓境,面對西城頭上的諸葛亮,他一下懵了,按照諸葛亮小心謹慎的性格,是不可能做出這種事情來的,他一直在聽諸葛亮的琴聲,不見絲毫慌亂,心平如水,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最終他望著城門外那四個掃地的百姓,于是宣布退軍,諸葛亮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化解了一場危機,而司馬懿被騙得團團轉,那么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么要讓四個人喬裝成百姓,在城門外掃地呢?
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要讓司馬懿認為城內有伏兵,而且掃地恰好能激起灰色,大量的塵土飛揚真是伏兵的征兆,當張飛就用這一招,在長坂坡嚇退了曹操八十萬大軍,諸葛亮于是照貓畫虎,再來一次。結果司馬懿果然中計,諸葛亮用四個百姓喬裝掃地,正是運用了孫子兵法“虛則實之”的道理,當然這都是《三國演義》的小說情節(jié),正史中并沒有空城計的故事。
諸葛亮為什么要留四個人在城門口掃地?
三國中,人們印象最深的最要數(shù)諸葛孔明了,此人確實能力出眾,不然也不會有劉備三顧茅廬,臨終托孤。對于諸葛亮很多人認為其用兵如神,忠心耿耿,對于劉備曾說,如果劉禪無用,可取而代之的話從不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輔佐劉禪,為劉備興復漢室的遺愿奔波一生。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曾多次北伐,但都未成功,演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對于他的北伐失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認為北伐是諸葛亮最錯誤的決定,浪費了大量國力,但其中北伐除了是諸葛亮為報劉備之恩,也是迫不得已,蜀國不去主動進攻魏國,全力防守,或許可以避免國力的浪費,但政治形勢卻是極大惡化,所以說北伐是必要之舉。
諸葛亮在北伐道路上可謂是困難重重,但也因此衍生了很多著名的計謀,比如眾所周知的“空城計”,就是那時而出,都知道空城計講的是心理戰(zhàn)術,那么又有誰知道空城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使空城計時又為何會安排四人在城下掃地呢?
我們都知道自從劉備死后,蜀國的領袖就成了諸葛亮,可以說很多事情都是聽從諸葛亮的意見。比如,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就派遣馬稷鎮(zhèn)守街亭一事,就完全是諸葛亮決定的,他不顧眾人反對,毅然決然將這件重大的事情交給了馬稷。街亭是北伐的重要據(jù)點,沒有它就沒有了一切,所以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北伐失敗主要原因就是首先就失去了街亭。街亭為什么會在馬謖上手丟失?因為馬稷這人自恃才高八斗,太過傲慢和自大,所以街亭一事上一意孤行,不聽王平勸阻,并且最終臨陣逃脫、棄士兵于不顧,街亭失守,諸葛亮后悔不已,回到漢中就將馬稷收押,最終斬殺。
即使如此,也無法挽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不幸之中萬幸,副將王平還能領著千人,鳴鼓自守,擾亂張郃的大軍,慢慢的后向諸葛亮大軍撤退,并且與之匯合。但此時司馬懿怎么會放過這絕佳的追擊機會呢,他趕緊乘勝追擊,諸葛亮當時停駐西城,眼看這千人之力對十幾萬大軍,完全是螳螂擋車,面對這一境遇,諸葛亮苦思不得其解,最后靈機一動,干脆大開城門,唱起了空城計,這也是空城計的由來。
諸葛亮在城上彈琴,悠然自得,完全一副享受至極的模樣,而城門下,四個又士兵假扮的百姓,正在掃地,很多人對于這一次不解,認為這四名百姓,完全是可有可無,多此一舉,實則不然,這四名百姓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空城計的成功與否。
因為司馬懿這人生性多疑,來到城中,看到百姓如此悠閑的掃地,諸葛如此高興的撫琴,一定會認為士兵都在城中埋伏,不然不會有這種局面,面對敵方,反而不落荒而逃,實在怪哉,而且掃地的聲音會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更添詭異,使本就懷疑的心更加謹慎而,掃起來的灰塵使得了整座城朦朦朧朧,讓人心中更加沒底,所以最終司馬懿嚇跑了。
從這可以看出,任何事物中任何小細節(jié)都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如果當時只有諸葛亮一人在撫琴,可能歷史的軌跡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容解讀,請關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