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未刊手稿 言氣質(zhì)、神韻不如言境界
【原文】
言氣質(zhì)①,言格律,言神韻②,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氣質(zhì)、格律、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隨之矣。
【注釋】
①氣質(zhì):原指人的心理和生理等素質(zhì),這里指詩詞作品的風格、風骨。
②神韻:精神韻致,多用于評論詩文書畫。
【譯文】
說氣質(zhì),說格律,說神韻,不如說境界。境界是本,氣質(zhì)、格律、神韻是末。有了境界,三者都跟著有了。
【評析】
此則雖然是強調(diào)境界說的本體地位,但同時也是說明境界說的中國古典詩學淵源。
氣質(zhì)側(cè)重說詩人本身,格律乃是文體形式,神韻指向文本之外。此三者雖然都與文本有關(guān),但確實多屬文學外部之關(guān)系,境界說則立足文本內(nèi)部之情景關(guān)系。王國維說境界為“本”,氣質(zhì)、格律、神韻為“末”,從文本角度來省察,是頗具學理的。
氣質(zhì)主要屬于詩人先天的稟賦。曹丕《典論·論文》認為“文以氣為主”,又說“氣之清濁有體”。由于文章之“氣”來源于作者之“氣”,所以古代文人都特別重視養(yǎng)氣。劉勰《文心雕龍》專列《養(yǎng)氣》一篇,論述養(yǎng)氣、固氣的方式。氣質(zhì)醇厚、氣勢充沛,才能寫出上佳之作。格律屬于平仄四聲以及韻系方面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從增強作品的節(jié)奏、聲韻之美的角度來考慮的。神韻是源自作品內(nèi)部但意義指向在作品之外的一種審美感受。此三者雖然都與文本本身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但或者屬于前提性的條件如氣質(zhì),或者屬于形式化的要求如格律,或者屬于延伸性的審美如神韻。其與境界之間的本末關(guān)系,確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成立。王國維并非認為氣質(zhì)、格律、神韻不重要,而是認為要將這三者統(tǒng)轄在“境界”之下而已。因為有氣質(zhì)、格律、神韻,不一定就能形成作品的境界,但有境界的作品卻必然是不能離開這三者的。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