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梅圣俞詩集序》這篇序文之所以歷來受人推重,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窮而后工”的創(chuàng)作思想。吳楚材等在《古文觀止》中說:“‘窮而后工’四字,是歐公獨創(chuàng)之言,實為千古不易之論?!睔W陽修的“窮而后工”說,與司馬遷的“發(fā)憤而作”說和韓愈的“不平則鳴”說,一脈相承,共同發(fā)揮著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本原論。
【原文】
梅圣俞詩集序
作者:[北宋]歐陽修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①,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④,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⑤,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⑥,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⑦。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⑧,累舉進士⑨,輒抑于有司⑩,困于州縣⑾,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yè)。其家宛陵,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fā)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
廬陵歐陽修序。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注釋】
①少達而多窮:做詩的人在功名富貴或事業(yè)上得意的少,窮困不得志的多。達:顯達。窮:窮困不得志。
②夫豈然哉:難道真是這樣嗎?
③蘊其所有:胸中懷藏他所有的才學、抱負。蘊:藏蓄,積聚。
④本句句意:大多喜歡在山水之間放浪。指過隱居生活。
⑤興于怨刺:興起怨恨、諷刺的念頭。
⑥道:表達出。羈臣:羈旅之臣,即在外地宦游的官吏,也可泛指貶謫在外的官員。
⑦殆:大概、幾乎。
⑧蔭補:因長輩功績、爵位而受庇蔭,賜予官職。梅圣俞由于他叔父的官勛做了河南主簿。
⑨累舉進士:屢次參加進士考試。
⑩輒抑于有司:每次都受到主考官的壓抑。有司:負有專職的官吏,這里指主考官。
⑾困于州縣:只在州縣做小官。
【譯文】
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托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于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并非寫詩使人困厄,應該是困厄后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輕時由于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yè)上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他家鄉(xiāng)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圣俞請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fā)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yè)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于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fā)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圣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圣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并保存起來。
從那以后過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志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圣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
廬陵歐陽修序。(胡中行)
【解析】
北宋詩人梅圣俞,一生頗不得意,詩作多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詩風平淡樸實,蓋有意于矯正宋初靡麗傾向。在理論上,梅圣俞注重詩的政治內容,并主張寫詩應“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他的詩,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甚受陸游等人的推重。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事信”、“言文”。他為梅圣俞的詩集作序,一方面是肯定梅圣俞在矯正宋初浮艷詩風方面的功績,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宣揚自己的文學主張。
歐陽修這篇序言之所以歷來受人推重,主要在于作者提出了“窮而后工”的創(chuàng)作思想。歐陽修的“窮而后工”說,與司馬遷的“發(fā)憤而作”說、韓愈的“不平則鳴”說一脈相承,相互補充,共同發(fā)揮著一種有普遍意義的創(chuàng)作思想。
“發(fā)憤而作”強調創(chuàng)作需要一種強大的內在精神動力,“不平則鳴”強調這種精神動力來之于內心的不平之氣,“窮而后工”強調這種不平之氣得之于人生的窮困磨煉。盡管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實質,那就是“窮”與“憤”與“不平”之間的聯(lián)系。有“窮”才有“憤”,才有“不平”,有“憤”和“不平”才能有深刻而動人的作品,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意思。歐陽修所說的“不得施于世者”,就是強調仕途窮困,命運坎坷,所說的“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就是強調“窮’’而后方能識多、心沉、思深、情烈,這就是成功之作、成功之人才的源泉??傮w說來,這是合乎認識論、實踐論的基本原理的。
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相繼發(fā)揮的這一創(chuàng)造思想,已經為幾千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史所充分證明。
全文四段,第一段是從理論上闡發(fā)“窮而后工”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先從辨析“詩人少達而多窮”的世俗觀點人手;接著闡明:凡“傳世”之詩,皆仕途窮困者長期積優(yōu)感憤、然后興于怨刺的產物;最后順勢得出結論;窮而后工。
第二段寫梅圣俞其人、其詩。分三層:首層述其生平,突出一個“窮”字;第二層評其詩文,突出一個“工”字;第三層感嘆其懷才而不得用于世,將老,可悲,這悲的底蘊還是“窮”和“工”。可以說,這第二段是以梅圣俞為例,用事實證明了“窮而后工”的道理。
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圣俞詩集的搜集、整理、編次、作序過程。這是‘“序”應有的內容。從中亦可看出歐陽修對梅圣俞其人、其詩的愛重,從側面烘托梅詩之工。
作為一本詩集的序言。本文體現(xiàn)了“序”這一文體的應有內容要素:一是應交待成書的基本情況。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這一任務。二是介紹作者及該書有關的思想、創(chuàng)作情況,述評其著作的主要特點。這是作序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較多的筆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導思想,而且這主導思想要與該書及其作者密切相關,從而形成融貫全序乃至全書的靈魂。本文一開頭就闡發(fā)的“窮而后工”思想,就起到了這一靈魂的作用。
本文藝術上的特色有:
1.以“窮而后工”旨意統(tǒng)領全文。文章一開頭就從理論上闡發(fā)“窮而后工”的創(chuàng)作思想,從而形成一個高屋建瓴的主旨,并始終扣住“窮”、“工”二字,將序中應有的其他內容都貫穿起來,這是頗具匠心的。第二段寫梅圣俞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寫生平著眼“窮”,寫創(chuàng)作著眼“工”,因窮而后工,可謂首段說理的實例演繹。第三、四段雖然是寫詩集的成書過程,但其間處處流露著作者對梅圣俞其人其詩的愛重,可以看作是對梅詩之工的側面襯托。其中有贊美,有喟嘆:贊美的指向還是其詩之“工”,喟嘆的指向還是其人之“窮”。而且作者行文的好處在于:雖欲緊扣“窮工”,卻并不急切、黏滯;雖是寫成書過程,卻又總是不忘記“窮工”。這就是不即不離、從容不迫的大家手筆。
2.行文起伏跌宕,長于變化。這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說理先設對立面。作者本可一上來就正面展開對“窮而后工”的論說,但那樣就會過于平板。于是作者第一句就揭出“詩人少達而多窮”的世俗流行觀點,然后通過辨析這一觀點的不確切,順勢展開論說,從而很自然地得出“窮而后工”、“愈窮愈工”的結論。二是多角度多手法地證明論點。為了突出梅詩之“工”,作者先說他自幼出語驚人,這是鋪墊手法;次說他的文章“簡古純粹”,但人們卻只知其詩,這是以文之美來襯托詩之工;再說“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這是借公眾的推崇來贊揚梅詩之工;接著又寫到王文康公對梅詩的贊嘆,這是借名人名言來旁證;最后還通過作者自己對梅詩的熱愛來側面烘托梅詩之工。三是虛實并舉,大起大落寫感慨。文章在寫完梅詩之工后,有感而發(fā),順勢而帶出感慨。為了充分表達這感慨,作者先通過虛設,寫其若能“幸得用于朝廷”,則必將功德宏偉,這是大起大揚;后文突轉,通過實寫,嘆其終不得志,久而將老,令人悲從中來,這是大抑大落。一虛一實,一起一落,不僅正反對舉,事理昭彰,而且情致跌宕,感人備至。
【寫作背景】
北宋詩人梅堯臣(字圣俞)一生頗不得意。詩作多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平淡樸實,有矯正宋初靡麗傾向之意,對宋代詩風的轉變有倡導和力行之功,甚受陸游等人的推重。在理論上,他注重詩的政治內容,并認為寫詩須“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這一審美創(chuàng)造思想對后世影響頗大。他為梅堯臣的詩集作序,一方面是肯定梅堯臣在矯正宋初浮艷詩風方面的功績,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宣揚自己“窮而后工”的文學主張。
【作者介紹】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慶歷三年(1043),任諫官。為人耿直,敢于諫諍,在開明派范仲淹和守舊派呂夷簡的斗爭中,站在范仲淹一邊,受到排擠、打擊,屢遭貶官。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重視人才培養(yǎng),積極推行詩文革新主張,提倡效法韓愈,在散文、詩、詞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散文具有說理明白、平易流暢、委曲婉轉、情文并茂的獨特風格。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文學形式。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書》(與宋祁合撰)等。
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詩詞網”的“古文觀止”欄目。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