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宋文 五代史宦者傳論
(歐陽修)
【題解】
宦者,即宦官,俗稱“太監(jiān)”。本文通過論述宦官制度的各種弊端說明君主應(yīng)提高警惕,防止宦官作亂于內(nèi)而導(dǎo)致國家衰亡的道理。本文也是作者史論中的名篇之一。
【一段】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于女禍①。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xí),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后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②列于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后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③,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
【注釋】
①女禍:古代史書中稱寵信女子或女主執(zhí)政敗壞國事為女禍。②碩士:賢能之士,學(xué)問淵博的人。③帷闥(tà):泛指皇帝居住的后宮。帷,帳幕。闥,宮中小門。
【譯文】
自古以來宦官擾亂國家,其比女人帶來的禍害更深。女人帶來的禍害,不過是用美色迷惑人而已;宦官的禍害,就不止一點了。他們在后宮服役,能接近皇帝并熟悉其性情,他們的內(nèi)心專橫而兇殘。會利用小的善行迎合皇帝的心意,利用小的信義而堅定皇帝對他們的信任,使得君主深信并接近他們。等到君主對他們深信不疑時,便用吉兇禍福之類的話來恐嚇,從而控制住他。雖有忠臣、賢士位列朝廷,但是皇帝卻認為他們和自己的距離疏遠,不如伺候自己起居飲食、不離自己前后左右的那些人可靠。所以皇帝和前后左右的人日益親近,忠臣、賢士便日益疏遠,皇帝的勢力也會日益孤單。勢力孤單了,懼怕禍患的心情便日益迫切,宦官對皇帝的控制也會日益牢固?;实鄣陌参3鲎曰鹿俚南才溁季蜐摲谧约荷磉叄敲?,過去認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釀成禍患的根源啊!
【二段】
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yǎng)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zhì)。雖有圣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④,非一世也。
【注釋】
④“此前”句:關(guān)于奸豪誅殺宦官的史實,最典型的為漢、唐兩朝。東漢末年,宦官專權(quán),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密召郎中董卓入京。董卓入朝后,大肆誅戮宦官,并乘機自稱相國,一時人心惶惶。其后各地豪強紛紛起兵討卓,形成混亂局面。唐昭宗時,宦官把持朝政,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乘機進軍長安,盡殺諸宦官,并迫使皇帝封他為梁王。不久,朱溫便廢帝自立。
【譯文】
發(fā)覺禍患已經(jīng)嚴重時,皇帝想和平日疏遠的大臣商議除掉左右的親信,如果行動遲緩了就會使禍患加深,如果操之過急,宦官就會挾持皇帝作為人質(zhì)。即便是有圣人的智慧,也想不出好的辦法。想出的辦法也無法實行,即便是實行了也不會成功,到了嚴重的地步,就會兩敗俱傷。因此最壞的結(jié)局是亡國,其次也要喪身,從而使得某些奸雄乘機興兵作亂,直到把宦官及其黨羽全部挖出來,把他們斬盡殺絕,使天下人心大快才罷休。以前史書上所記載的宦官之禍往往都是如此,不是一朝一代的事了。
【三段】
夫為人主者,非欲養(yǎng)禍于內(nèi),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⑤而去之可也?;抡咧疄榈?,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⑥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注釋】
⑤捽(zuó):抓,揪住。⑥唐昭宗(889—904):名李曄,被宦官楊復(fù)恭等擁立為帝,宦官權(quán)勢因之大振。昭宗恐危及自身安全,謀誅殺宦官,反被宦官劉季述等挾持,后雖為宰相崔胤救出,但節(jié)度使朱溫卻借機作亂,唐室不久即滅亡(參見注④)。
【譯文】
做君主的人,并不是存心要在內(nèi)部釀造禍患,在宮外疏遠忠臣、賢士,這只是由于逐漸發(fā)展而形成的局面才使得他這樣去做。女色所產(chǎn)生的蠱惑,不幸的是君主沒有覺醒,禍患才會降臨身邊。如果他一旦覺醒,揪住她攆出去就可以了?;鹿賻淼牡溁?,君主雖然有悔悟之心,而在形勢上卻無法把禍患除掉,唐昭宗的事實就是如此。所以我說“宦官所造成的禍害比女人更深”,就是指上述情況而言。君主能不引起警惕嗎?
【評析】
歐陽修擅長寫史論,本文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清人吳楚材譽之為“可為千古龜鑒”,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說文章對于歷代帝王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作者以宦官制度這一結(jié)癥給國家?guī)淼奈:α⒄摚旧砭途哂幸欢ǖ奈?,加上作者的生花妙筆,使文章產(chǎn)生出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
本文的篇幅雖不長,但層次較多,分析詳盡,而且夾敘夾議,從容不迫,確屬功力不凡。
不過,我們也應(yīng)注意到,本文把“亂人之國”的根源歸咎于宦官、女禍,這種觀點也是不全面的,只能說明作者在思想上具有局限性。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