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北部在遼寧省開原一帶。
其實古代沒有特別嚴格的國界概念,某地有個部落承認中央政府,那就是中國的地盤,從這說,明早期消滅元朝后,一直追到今蒙古境內,東北追擊到呼倫貝爾草原,西北到甘肅,后來設立哈密衛(wèi),所以對明早期的疆域可以描述為:漢族主體地區(qū)(長城以南地區(qū))各個衛(wèi)所轄區(qū)。西到哈密,北到漠南,東北到遼以北大片地區(qū),南邊云南比現(xiàn)在大多了,并設立貴州省,臣服中央政府的,北部蒙古各部(時有叛亂),西北各部(沒有駐軍)西藏(繼承元朝政府),所以就實際管轄區(qū)來說。明朝要比漢唐大多了,最起碼唐朝還有南詔,明朝已經沒有了,雖然在西北沒有駐軍(海洋經濟興起,絲綢之路已經沒落)但東北早期在遼寧設有遼王,再被部遼東鐵騎相當兇悍的
中后期明朝邊疆后撤,基本以長城為界,遼王也撤了!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統(tǒng)一全國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qū)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南海島礁),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qū)、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qū)等18世紀的清朝以及部分朝貢國緬甸北部,西盡咸海與蔥嶺地區(qū),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臺灣、澎湖群島。極盛時總面積達1300萬平方千米
除此之外,許多周邊國家,也都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在盛清之時的藩屬有:東邊的朝鮮、琉球,中南半島有安南(越南)、南掌(老撾)、暹羅(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中亞西亞有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山克、愛烏罕(阿富汗)等藩屬國。
不過進入19世紀尤其是近代時期,由于清朝的衰落和列強的入侵,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朝以不平等條約的形式先后失去了以下領土:
香港地區(qū)(1842年至1898年間分批割讓或租借予英國,直到1997年回歸中國)
澳門地區(qū)(1887年與葡萄牙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承認葡方在澳門的一切權利——“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qū)治理它處無異”,1999年12月20日中國)
外東北(包括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千米,以及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18世紀的清朝以及部分朝貢國土,分別于1858年和1860年被迫割讓給俄羅斯帝國,未收回)
新疆極西帕米爾高原(巴爾喀什湖之東南、伊犁以西、以及噴赤河以東的帕米爾等地區(qū)約45萬平方千米的領土,于1864年被迫割讓給俄羅斯帝國,未收回)
臺灣和澎湖列島(1895年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臺灣和澎湖主權移交給中華民國)。
這張圖不對,真實的西伯利亞和遠東沒有這么大。明朝疆域東北確實到了這里,不過只是勢力范圍,不是國界。古代沒有“國界”的概念的。這塊土地歸奴兒干都司管。
你在網上搜一下中國歷史地圖冊,上面有俺們中國歷朝歷代全盛時期的疆域范圍,比較權威
明朝的東北是歸奴兒干都司管轄的。公元1403年(明永樂二年),明成祖在黑龍江下游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區(qū)塔赫塔設置努爾干都司來管理當?shù)馗魃贁?shù)民族。轄境包括今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以北。
當時的明朝由于意識和條件的限制,對于現(xiàn)在黑龍江以北的地區(qū)并沒有興趣,但是當時居住于東北的女真族,其漢化了的成員(比如建州女真)又承認明朝為其宗主,所以在明朝人看來,這些地方都是大明疆土。不過實際上明朝在真正的北方并沒有任何統(tǒng)治,又由于此地當時多為不開化的部族(北山女真,生女真),并無集權國家出現(xiàn),所以雙方都無真正的邊界可言.
明朝的東北是歸奴兒干都司管轄的。公元1403年(明永樂二年),明成祖在黑龍江下游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區(qū)塔赫塔設置努爾干都司來管理當?shù)馗魃贁?shù)民族。轄境包括今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以北。 當時的明朝由于意識和條件的限制,對于現(xiàn)在黑龍江以北的地區(qū)并沒有興趣,但是當時居住于東北的女真族,其漢化了的成員(比如建州女真)又承認明朝為其宗主,所以在明朝人看來,這些地方都是大明疆土。不過實際上明朝在真正的北方并沒有任何統(tǒng)治,又由于此地當時多為不開化的部族(北山女真,生女真),并無集權國家出現(xiàn),所以雙方都無真正的邊界可言.所以 明朝最北到達外興安嶺北部,東北到達庫頁島。但明朝皇帝多次親征蒙古,使得蒙古多次向明朝稱臣,如果這也算明朝領土的話,那明朝領土最被要過了貝加爾湖的原始森林那。任何歷史書不不可能寫“止于貝加爾湖北岸”這么武斷的話。外興安嶺的緯度為北緯56度左右。
滿意請采納
明永樂年間最北端 只有黑龍江流域-庫頁島一線,即奴兒干都司,這是明政府實際控制的區(qū)域,然后宣德年間基本喪失了。
明朝有276年,北部疆域是有變化的。下面從西向東說:
西北地區(qū)。明前期控制到今新疆的哈密一帶,設立了哈密七衛(wèi),不過這幾個衛(wèi)與明朝嚴格說來是羈縻關系,明朝并不對其實行直接統(tǒng)治,而是委任當?shù)氐拿晒刨F族世代充任頭目。哈密七衛(wèi)有時還不聽明朝指令,明朝還要派兵征討。嘉靖以后,吐魯番興起,侵占哈密,明朝內部對哈密的棄守有激烈的爭論,最終決定放棄哈密,閉嘉峪關而自守。因此嘉靖以后明朝西北的疆域只到嘉峪關。
正北地區(qū)。明前期因一度對蒙古采取攻勢,明朝的疆域應達到今天的內蒙古境內,但之后長期處于守勢,實際邊界就是長城。
以上兩部分疆域,可以參看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但是東北地區(qū)比較復雜,看怎么理解。明前期的軍事力量在東北實際只達到今天的遼寧省,設立遼東都司,后來又有遼東鎮(zhèn),駐扎重兵防守。今天內蒙古東北部、吉林、黑龍江省地區(qū)分布了很多蒙古、女真部落,大多接受明朝的冊封,設立了大大小小的衛(wèi)所,建州衛(wèi)就是其中之一,其上又設努爾干都司,任命當?shù)孛褡孱I袖擔任官職。明朝的使臣還到達今天的黑龍江口,立碑為記。但這些衛(wèi)所都是羈縻衛(wèi)所,叛服不常,正統(tǒng)年間廢棄了努爾干都司,明朝也沿遼東鎮(zhèn)的邊界修建長城,即所謂遼東邊墻,今天基本已崩塌。
因此,只能說明朝的疆域最北一度到達黑龍江流域,并建立了相當“松散”的間接統(tǒng)治。明中后期明朝的“軍事力量能夠直接控制的疆域”最北應該是遼東邊墻。
俄羅斯的外興安嶺,北維65度以北
長城嘉峪關。
理論上說,到達努爾干都司,甚至包括庫頁島。如果包括庫頁島那緯度要向北挺進好多度。但滿清入關,當時不是內戰(zhàn)而是外戰(zhàn),所以實際最北邊疆不超過長城。
那你看是通商還是實際控制疆域。通商已經深入今日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但是實際控制疆域也就最遠到達今日黑龍江一帶為止
到過北冰洋,當時叫北海,只不過只是東北的一塊狹小地帶
東北以勒拿河為屆至北冰洋,白令海峽,整個東西伯利亞都在管轄范圍,包括楚科奇半島的使鹿部落野人女真,
當時的明朝由于意識和條件的限制,對于現(xiàn)在黑龍江以北的地區(qū)并沒有興趣,但是當時居住于東北的女真族,其漢化了的成員(比如建州女真)又承認明朝為其宗主,所以在明朝人看來,這些地方都是大明疆土。不過實際上明朝在真正的北方并沒有任何統(tǒng)治,又由于此地當時多為不開化的部族(北山女真,生女真),并無集權國家出現(xiàn),所以雙方都無真正的邊界可言 補充: 奴兒干都司的管區(qū)最北是庫頁島 追問: 當時的沙俄勢力還沒有到達外興安嶺地區(qū)吧 回答: 對,外興安嶺北部都是明朝的疆域 追問: 真的假的,吹牛吧 回答: 明朝最北到達外興安嶺北部,
東北到達庫頁島。
但明朝皇帝多次親征蒙古,使得蒙古多次向明朝稱臣,如果這也算明朝領土的話,那明朝領土最被要過了貝加爾湖的原始森林那。
任何歷史書不不可能寫“止于貝加爾湖北岸”這么武斷的話。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