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士的選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fā)展,扼殺了人才的培養(yǎng)。為了參加考試,許多學者只專注于經(jīng)文研究和八部選文研究,而不注重實際問題。當上考試官后,他們大多成為皇帝的忠臣。不過,八股選擇也有優(yōu)勢。只要你能寫得好,你就必須精通各方面。一開始,胡適參加了八部選考,這讓老一輩文人備受尊敬。
1.參加科舉制度的目的
為了科舉考試和八股取士的成功,許多讀者一直在努力學習。他們從小就一直在考試中掙扎。參加科舉考試的官員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官僚,成為統(tǒng)治科舉的附庸成為統(tǒng)治的工具。由于中間有快樂,所以當然會有痛苦。許多讀書人苦讀一生,都是為了科舉及第后的富貴榮華。
2.科舉制度選拔人才
明朝選擇官僚遵循科舉制度??婆e考試只允許在《四書五經(jīng)》范圍內(nèi)提出。風格嚴格限于八股取士。明朝統(tǒng)治者利用“八分制”關押知識分子。那些官員,許多人成為皇帝的忠實仆人。明代科舉考試分為三個層次。省級考試稱為鄉(xiāng)鎮(zhèn)考試,過路者稱為人民。赴京參加考試的人員為貢品。然而,這些人中有許多是無情的儒家學生,沒有真正的知識。
3.科舉制度的滅亡
隨著隋唐王朝的成熟和完善,科舉制度培養(yǎng)了數(shù)百名官吏和士人,他們成為統(tǒng)治階級,他們豐富和完善了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最終實現(xiàn)了繁榮。近百年來,由于封建制度的不斷衰落,清王朝的統(tǒng)治受到國內(nèi)外各種勢力的影響,風風雨雨逐漸消失,科舉制度也隨之消失。改革和突破,再加上封建主義,朝代就會走向滅亡。
(1)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jīng),揣磨圣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到了后來,連經(jīng)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shù)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
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芍溃度ā?、《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漢祖是那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p>
(據(jù)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引)這類讀書人究竟于世何補?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憤而指出:“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鄙踔劣腥苏J為,明代亡國,就是用八股試士的緣故。“崇禎末,有人擬一儀狀云:‘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貼于朝堂,亦憤世嫉俗之忠言也?!保ㄒ妳瘟袅肌稏|莊詩集·真進士歌》自注)甲申之變,崇禎自縊,這一儀狀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讖語。 (2)它缺乏實用的價值。八股文一意代圣賢立言,遠離現(xiàn)實,只能作為博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別無它用。
像歸有光,既是時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雖然二者同樣當行出色,但是人們唯獨記得他“直據(jù)胸臆,信手寫來”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抒情記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樣絕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門知縣書》)。因為八股文缺乏實用的價值,所以一經(jīng)趕下歷史舞臺,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
科舉的八股取仕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制定的,其作法是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進行思想統(tǒng)治,但壞處就是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結(jié)果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式的讀書人越來越多
明朝的八股取士科舉制度不允許有創(chuàng)新,只能服務于朝廷。
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只能服務于朝廷。
是
八股取士 明朝選拔官吏沿用科舉制度??婆e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jīng)范圍內(nèi)命題,文體嚴格限于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fā)揮個人見解。明朝統(tǒng)治者用“八股取士”來禁錮知識分子思想??贾凶龉俚?,很多成為皇帝的忠順奴仆。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進行。省級考試叫鄉(xiāng)試,及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到京參加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貢士再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中舉的知識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權,可以免除差役和稅糧,進士都有官做。但是,這些人很多是沒有真才實學的迂腐儒生
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的!
明初科舉考試已要求經(jīng)義用“古人語氣”,行文多用比偶,這為后來制定八股程式奠定了基礎。但從洪武到成化,風氣方開,體式初具,形式與內(nèi)容均不甚嚴格。洪武三年會試以《論語·季氏》中“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之言為試題,狀元黃子澄的墨卷如下:
治道隆于一世,政柄統(tǒng)于一人。夫政之所在,治之所在也。禮樂征伐,皆統(tǒng)于天
子,非天下有道之世而何哉?昔圣人通論天下之勢,首舉其盛為言。若曰天下大政,固非一端,天子至尊,實無二上,是故民安物阜,群黎樂四海之無虞;天開日明,萬國仰一人之有慶。主圣而明,臣賢而良,朝臣有穆皇之美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海宇皆熙皞之休也。非天下有道之時乎?當斯時也,語高明則一人所獨居也,語乾綱則一人所獨斷也。若禮若樂,國之大柄,則以天子操之而掌于宗伯;若征若伐,國之大權,則以天子主之而掌于司馬。一制度,一聲容,議之者天子,不聞于以諸候而變之也;一生殺,一予奪,制之者天子,不聞于以大夫而擅之也?;熟`丕振,而堯封以內(nèi),咸懔圣主之威嚴;王綱獨握,而萬旬之中,皆仰一王之制度。信乎!非天下有道之盛世,孰能若此道哉?(27)
該文多用比偶,但與后來嚴格的八股程式尚有許多不同。至于其所以獲考官之意而得列榜首,主要在于借題發(fā)揮,極力歌頌“天子至尊”、“主圣而明”,力主乾綱獨斷,國之大政盡操專制君主一人之手。這無論對剛由布衣而為天子的朱元璋個人,或者是對整個新生的明王朝政權來說,都是一篇非常有立思義的文章。由此可見,在闈牘科條未立的洪武朝,行文多涉頌體,并不同于后來嚴格的八股文。但這時畢竟已開始要求經(jīng)義用“古人語氣”,文中亦多用比偶,為后來制定八股程式提供了基礎,故謂八股取士制度始于洪武朝,當合史實。到成化一一弘冶年間,嚴格的八股程式便固定了下來.
所以始于明朝
不是 是宋濂
不是
沒錯
明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它一度有著繁榮的經(jīng)濟。16、17世紀間,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業(yè)與經(jīng)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
明朝商貿(mào)的繁榮不是沒有原因,首先就是發(fā)達的交通,交通貫穿了,自然便會帶動物資的運輸,從而,刺激商貿(mào)的發(fā)展。而這,還得感謝朱元璋,其坐上皇位后,就開始發(fā)展交通線路。當然,是以南京為中心。后來,朱棣遷都北京后,又以北京為樞紐修了六條線路,這樣中國東西南北基本就貫通了。
隨著城市交通發(fā)達、農(nóng)產(chǎn)品的商品化和手工業(yè)的發(fā)達,在全國已形成龐大的商業(yè)網(wǎng)絡。當時的南京、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商業(yè)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鎮(zhèn),南北大運河沿岸出現(xiàn)了清江浦、濟寧州、臨清州、天津衛(wèi)、河西務等一大批新興商業(yè)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間及周圍,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批新興的中小城市。
然而,當權者這么做,出發(fā)點當然是為了自己,也就是為了“國庫充盈”,所以,采取的方式必然是“壟斷”的。而這,也帶來了很大的弊端,就是“走私”的出現(xiàn)。當朱元璋和朱棣先后去世后,后來的皇帝們,對于日益猖獗的走私活動,壓根就不知道如何治理。而走私,也變相刺激了部分商品貿(mào)易交流的頻繁。
朱元璋非常清楚,交通對于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性,甚至,為了修路不惜斬殺了一位大臣。當彝族女首領奢香夫人狀告馬曄時,朱元璋就笑著問:“我會有什么好處?”奢香夫人于是用“貴州修路”讓朱元璋毫不遲疑地處決了他的開國大臣。這條長達五百六十公里的路,后來被人們稱為“龍場九驛”。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會派出高級官員去修路,如:命令“景川侯曹震,往四川治道路”。之后,明朝的歷任皇帝,也相當重視道路的建設,除了關內(nèi),關外也開始修路。在1409年(永樂七年),黑龍江、吉林地區(qū),共修建了六條主要交通干線。
明朝中后期,陸路交通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了,所以,商貿(mào)運輸也更加便捷,這樣就帶動了沿路城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而水路交通,也一樣得到了發(fā)展,京杭大運河在明朝得到了充分利用??梢哉f,在整個封建社會,明朝可以說是治理京杭大運河最好的一個朝代。
照理來說,陸路和水路交通這么發(fā)達,商貿(mào)發(fā)展不錯,稅收也不會少。但是,為什么商業(yè)賦稅在明朝的稅收中,一直占比例不高呢?
這和明朝的官員薪酬制度有關,低工資的現(xiàn)狀迫使官員們必須積極想辦法掙到更多的利益。由于稅收的多少會計入吏役的“業(yè)績”收入,對于這些沒有底薪的吏役而言,在積極征稅同時,當然,更多的是謀自己的福利。勒索克扣只是家常便飯,而更多的是,對一些戰(zhàn)略物資強行征稅。
這樣的結(jié)果,就使得商業(yè)稅的大部分都飛進了官員的口袋中,而國家卻沒有得到太多好處。商戶雖然受到了嚴重的“壓制”,但是,走私經(jīng)濟與江南的絲織品貿(mào)易以及京杭大運河的沿河貿(mào)易,它們的蓬勃發(fā)展,則說明了:這些被官員“吸血”嚴重的區(qū)域,它們則找到了自身發(fā)展的“竅門”,那就是“聯(lián)合官員”。
這樣,商品經(jīng)濟進一步得到了發(fā)展,商人的勢力一日強過一日,后來,變成了官吏要依賴商人。
雖然,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皇帝,也打壓過商人的勢力,但是,并沒有什么效果。到了萬歷時期,商人不但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而且,還在朝廷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代言人。官和商的“合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到了萬歷年間,整個朝廷可以說是“無官不商”了。
魏忠賢和東林黨的沖突,實則是皇權與商人勢力的斗爭,因為,東林黨主要成員的出身,大多為中小商人家庭。到了明朝后期,官商可以說是已經(jīng)把控了朝廷。商人勢力的滲透,不僅僅對官場有影響,其實是更多影響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在某種層面上,這種影響可以看成是晚明生活方式腐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話說,明末的讀書人可以用4個字來概括“不男不女”。這里有個“段子”,來描述當時讀書人崇尚“女裝”的風氣。舉人李樂逛街,忽然眼前一片“紅光”,仔細一看,居然是身著紅衣、紫衣的一群讀書人,他們正結(jié)伴去參加虎丘書會。李樂是正統(tǒng)讀書人,為此一夜未眠,后來,便寫下“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
但是,像李樂這種信奉信仰的人太少了,他們無法扭轉(zhuǎn)這個潮流。而商人則隨著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強,慢慢就成了領導風潮的先驅(qū)者了。奢侈用品,也越來越多,不僅超過了日常用品,連一般的農(nóng)民,都會買上一二件奢侈品,否則,會被人笑話“不隨潮流”。
朱元璋大力發(fā)展交通,本是想“國富”,但是,卻在無形中培育一個強大的群體。而這個群體的崛起,不僅讓自己的力量,影響了社會的一些民風民俗,更是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朝政和走向。
剛開始的明朝朱元璋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嚴厲打擊腐敗現(xiàn)象,同時恢復科舉制度重用人才,因此短短的幾十年明朝就恢復了過來。
剛建立之初的國家必定是經(jīng)過戰(zhàn)爭洗禮的國家,國家人口會大幅度減少,并且活下來的百姓飽受戰(zhàn)亂之苦,只想要和平生活,容易管理且生產(chǎn)力較高。
發(fā)達的交通,交通貫穿了,自然便會帶動物資的運輸,從而,刺激商貿(mào)的發(fā)展。
我覺得朱元璋修路有很大原因,朱元璋在世修了很多條道路,導致交通便利,交通一旦便利,商貿(mào)就開始繁榮了
明朝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卻在明朝發(fā)揚光大,說來真是有趣,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為業(yè),這些人就是后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tǒng)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范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當上了秀才,從此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還差得遠呢
要當秀才已經(jīng)如此之難,可是為了當官,同志們還要繼續(xù)奮斗!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xiāng)試,你可千萬別誤會,這個所謂鄉(xiāng)試不是指鄉(xiāng)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tǒng)考。請注意,鄉(xiāng)試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題,而且有名額限制。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是不能包你一定當官的,也就類似今天的大學畢業(yè)不包分配
那舉人怎么才能當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機會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參加某位官員的追悼會,看到某些人在門口探頭探腦,面露喜色,要不是和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舉人。
現(xiàn)在大家知道為什么范進同志考中舉人后會發(fā)瘋吧,換了你可能也會瘋的。
在這個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經(jīng)考中舉人了,終于走出了省城,現(xiàn)在向京城出發(fā),為了當官,向前沖??!
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是舉人了,那么請你打好包袱,準備好筆墨紙硯,明年二月你將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驗??會試。
這個考試只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朝廷將在你們中間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并不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進士,他們只是“貢生”,要想當進士,你還要再過一關。
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說下一關之前,我們要介紹一下科舉考試的考場,當時的考場可不是今天光線明亮的教室,還有一大堆家長在外面抱著西瓜等你。明代考試的考場叫做貢院,其實從其結(jié)構(gòu)環(huán)境來看,可以稱其為牢房。
貢院里有上萬間房間(大家可以估計一下錄取率),都是單間,有人可能覺得單間很好,別忙,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個什么樣的單間,這種單間叫做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覺到,這幾乎就是一個籠子。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fā)給三支蠟燭,進去后,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里面答題,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著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然而就在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下,在那盞孤燈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我們的先人滿懷著報國的理想,用堅強的毅力寫出了妙筆生花的文章,實在值得我們尊敬。
每一個經(jīng)歷過這場考試的人都應該獲得我們的掌聲,不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敗者。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后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tǒng)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nèi)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根據(jù)考生的表現(xiàn),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這里,你還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不要期望過高,此時分派的官職都不高,經(jīng)歷這么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著呢,但不管怎么說,總算是當官了吧。
科舉考試不但是獲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狀元就是他們的目標,雖說文無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狀元也是人,憑什么不是我?!
事實也是如此,但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chǎn)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并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才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將成為傳說中的人物,為萬人景仰!
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于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后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后殿試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祖墳上豈止是冒青煙,簡直是要噴火。
這種人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只出現(xiàn)過一個,此人就是正統(tǒng)年間的商輅,非常厲害。他在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們還要提到他。
自隋唐開始科舉后,獲得這一榮譽的只有十三個人,分別是唐朝兩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清兩人。這些人實在是值得我們崇拜的。
參加科舉考進士是為了當官,隨著老百姓做官的人越來越多,世俗的名門望族勢力慢慢消退,科舉進士們形成了所謂的科舉勢力,也就是后來的文官群體,這一群體給明朝的政治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他們形成了類似黑社會的組織結(jié)構(gòu)。上可威脅皇帝,下可統(tǒng)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們先看看他們的組織內(nèi)的運行秩序
我們前面說過,進士一錄取就可以候補官員,而舉人要當官,就難得多了,他們要參加三次會試,如果實在沒出息,還是不能考過的話,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冊,過幾(從一到幾十不等)年,官員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會把這些舉人翻出來,選擇其中一些人去當官。這個叫“大挑”。那么大挑的標準是什么呢,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長相,選擇方式類似現(xiàn)在的警察局認人,舉人們?nèi)缤右煞?,幾十人一隊,站在吏部大臣們面前任人挑選。
這個時候,長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應了,肯定是沒有你的一份了,早點回家吧。
其實長得丑不是你的錯啊
選中的舉人就可以當官了,這些舉人雖然沒有考上進士,但也算是上過榜的,所以他們叫做一榜出身,而進士就叫兩榜出身,大家畢竟都是考試出來的,所以進士們也把舉人看成自己的同類。也就是所謂清流。
這些清流們內(nèi)部的秩序區(qū)分很有趣,需要詳細說說,大家了解這些規(guī)則后,就能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團中發(fā)生的很多歷史事件。
我們列舉出五個官員來說明這個問題,給他們分別命名為甲、乙、丙、丁、戊,這五個人的職務是這樣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禮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員外郎(從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講學士(從五品),戊是布政史參議(從四品)。
這五個人中甲、乙、丙、丁都是進士,戊是舉人出身,他們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們按照秩序坐下,大家開始談話,由于說的不是公事,自然要從出身講起,此時戊一定會先退出,為什么呢
因為他夠聰明!雖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談的是進士的事,你一個舉人連殿試都沒有參加過,湊什么熱鬧。這就類似現(xiàn)在開口問學歷,他是北大,我是清華,您呢,總不能說是克萊登大學畢業(yè)的吧。這個時候上去無異于自討沒趣。而且這些進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歡講登科時候的事情,一開口就是想當年,老子如何在殿試中應對自如等等,就如同圍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拋出一句。
其實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問,慌不擇路爬出去的,誰知道呢。這是見面的第一步,擺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進士,那就好談了,談下一個問題,何時中進士的。一談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資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這就類似今天見面問人:您的哪一屆畢業(yè)的啊,喔,是師兄啊,失敬失敬。當時可不是說兩句就能解決問題的,這個時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禮了,這是規(guī)矩,不管你官和年紀比對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禮。這是第二步,擺資歷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進士,也有個優(yōu)等名次的問題吧,甲說:我是三甲同進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進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這個時候丁說:我是庶吉士。
那幾位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來行禮,這是因為庶吉士實在來頭很大。
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jīng)史書籍,并幫皇帝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權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當大學士的慣例。
你說庶吉士厲害不厲害?
這三套擺下來,大家心里都有了數(shù),將來多多關照啊,科舉勢力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強大力量的。
考上了進士對于當時的人太有誘惑力了,而考一個好的名次也有額外的吸引力,中國人講究衣錦還鄉(xiāng),也就是穿著官服回家給當年的窮哥們、鄰居家大嬸大哥看看,這個時候,排場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電視上看到過,古代官員出行都要帶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鑼的,舉牌子的開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些舉牌子的,學問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狀元,那就威風了,牌子上可以寫上“狀元及第”“欽點翰林”這樣的大字,招搖過市,引得無數(shù)百姓感嘆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腦袋使勁晃,將來一定要學他!
二甲和三甲怎么寫牌子呢,他們的牌子上會列明“同進士出身”“兩榜出身”這樣的字,也是很多人傾慕的。
進士的牌子好寫,人家畢竟見過大世面,那舉人怎么辦,不能寫中進士,也不能寫兩榜,放心,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舉人出門的時候,由于可寫的不多,他們充分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鄉(xiāng)試中舉的,就寫個牌子“丁寅舉人”,再想想,老子在縣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點,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個牌子就寫“某縣主簿”,此外還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過,有何政績,都可以寫上去,反正能騙騙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這樣的誘惑,使得無數(shù)人前仆后繼,向著官位前進,可正如前面所說,當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元璋早就為他們設置了最困難的一道關卡,這道關卡不但改變了歷史悠久的科舉制度,讓無數(shù)人陷入極端的痛苦中,在某種程度上,它還影響了中國未來幾百年的命運。
這道關卡就是八股
八股
這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現(xiàn)象,八股可以說是明朝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發(fā)展完善,影響了后來近五百年的知識分子,不可不說。
學子們的考試科目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jīng)義,也就是四書五經(jīng),第二場考試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靠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頗有點應用文的意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jīng)義,這是取士的關鍵。
那時候的考生們不像現(xiàn)在的學生,考試前要復習很多內(nèi)容,對他們而言,只要背好四書五經(jīng)就行了,題目只能在這里出,不可能有別的題目。范圍相當小,背起來容易,而且寫文章時有規(guī)定的字數(shù),一般不超過五百字,不象現(xiàn)在的某些命題作文動不動就要千字以上,這么看來,當年的考試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關鍵在于格式和個人發(fā)揮,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后股、束股、收結(jié)幾個部分,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這四個部分你不能隨便寫的,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這種寫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寫一個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淺,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為了湊字數(shù),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下內(nèi)容,廢話滿篇。
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的老師,四書五經(jīng)只有那么多字,各級考試都從里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師們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jīng)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來出題,如把一句話斬頭去尾,只用中間的幾個字拿來考人,這種語句不通,張冠李戴的詞句,連老師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況學生呢
結(jié)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題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試的人也不知道,這樣考出來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說到底是一種形式而已,就算古板,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別急,明朝統(tǒng)治者們還有殺手锏,這一招才是最厲害的。
明朝規(guī)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圣人是誰呢??朱熹
這位差點成為朱元璋祖先的圣人到底是什么貨色呢,他一貫主張?zhí)炖頌楸?,要犧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就是他思想的體現(xiàn)。這樣的一個人滿嘴仁義道德,按說應該是個道學家,但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書),搞大了他兒媳婦的肚子。有這種行為,稱呼他為禽獸也很貼切。
就是這么個敗類,居然被當成圣人,他曾經(jīng)給四書寫過注,也就是標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這些理解被統(tǒng)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學子必須按照朱圣人當年的思維來答題。
天可憐見!朱圣人當年可能在上茅廁想出一句,寫下來,吃飯時又想出一句,寫下來,本來就作不得準,而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簡直是一種折磨!
這可就苦了明朝學子們,叫天不應,誰知道這家伙當年到底是什么樣的思維,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謂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教人,實在沒有人懂就去問神,對這些學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無數(shù)考生午夜夢回,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過來的人就開始問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這樣才能出口惡氣。問題在于罵完后還是要考啊,不考就沒有官做,這是實際的問題。
在固定的思維,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學子們開始完成他們的文章,讓我們不得不驚嘆的是,在如此困難的環(huán)境下,考生們?nèi)匀粚懗隽撕芏噱\繡文章,在下曾經(jīng)看過兩篇八股狀元文,文辭優(yōu)美,立意深刻,想到這些文章他們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寫出的,實在令我們這些后生晚輩佩服不已。
這些優(yōu)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規(guī)則,在有意無意間插入自己的觀點,并運用優(yōu)美的詞句表現(xiàn)出來,他們無疑是這場規(guī)則競賽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試的弊端是很多的,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呆子。著名的明朝學者宋濂形容過八股選出來的某些人才,“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活脫脫一副白癡面孔。
但八股文還是有一定用處的,比如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經(jīng)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笨梢?,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限制下,很多優(yōu)秀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如后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總的看來,這一制度還是弊多利少,禁錮人們的思維,害人不淺啊,其影響深遠,直到近代,人們還以考過八股為榮,比如陳獨秀和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陳獨秀曾經(jīng)問蔣夢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蔣夢麟回答是策論秀才,陳獨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說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值錢。蔣夢麟連忙作揖。大家從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響力。
元朝滅亡后,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tǒng)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jiān)學習的,通稱監(jiān)生。監(jiān)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jiān)讀書的稱貢監(jiān),官僚子弟入監(jiān)的稱蔭監(jiān),舉人入監(jiān)的稱舉監(jiān),捐資入監(jiān)的稱例監(jiān)。監(jiān)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jiān)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后,監(jiān)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xiāng)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xiāng)試的,除監(jiān)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jiān)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jīng)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后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于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于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jiān)成為監(jiān)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瓶剂幸弧⒍日?,取得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xiāng)闈??荚嚨脑噲龇Q為貢院??计谠谇锛景嗽?,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jiān)生均可應考。主持鄉(xiāng)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diào)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荚嚪秩龍?,分別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xiāng)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xiāng)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xiāng)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后,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于鄉(xiāng)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于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shù)比鄉(xiāng)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diào)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贾械姆Q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jīng),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后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jīng)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xiāng)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tǒng)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后,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余進士經(jīng)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余分發(fā)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yōu)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的局面。
明代鄉(xiāng)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yōu)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jīng)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圣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jié)構(gòu)有一定程式,字數(shù)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后闡述為什么,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jié),稱復收大結(jié)。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jīng)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jīng)》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于焚書。"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