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會昌中興
唐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zhí)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fā)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后,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zhèn)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時藩鎮(zhèn)和宦官直接沖突的種子。
唐文宗死后,唐武宗繼位,改元會昌。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唐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李德裕在執(zhí)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fā)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被削弱了。對于宦官也有諸多不滿的唐武宗,沒有像唐文宗那樣,采取極端措施來進行解決。而是吸取唐文宗失敗的教訓,改用陽為尊崇,實則逐漸冷淡的手段。
在會昌二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見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便散布流言蜚語,稱宰相與度支商定,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以此激怒禁軍鬧事。李德裕聞訊后立即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很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軍去宜布御旨:“此事純系謠傳,一切都是朕的安排,無關宰相之事,爾等不得信口雌黃?!睂⑹總儽徽饝刈×?。
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以后,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謝罪。在仇士良的陰謀被挫敗后,唐武宗沒有乘勢對他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將他提升為觀軍容使,以領神策左、右二軍。名義上得到了升遷,實則卻被剝奪了對禁軍的控制權。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對他的態(tài)度,知道自己的處境不妙,以退為進,以身體有疾提出了辭職。唐武宗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辭呈,將他改任為內侍監(jiān)。內侍監(jiān)沒做多久,基于大勢已去,無東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對外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其部眾,對內平定澤潞鎮(zhèn)叛亂。在位時期藩鎮(zhèn)降服。唐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唐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