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砬宄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自明朝建都北京以來,人們心目中皇帝都是身處紫禁城,平常難得出一趟紫禁城。但是在清朝,大部分的皇帝近半數時間卻都住在熱河省的離宮(今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始建于1903年,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建成,占地面積564萬平方米,是世界四大皇家園林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比頤和園還要大一倍,建成后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后來乾隆又進行大肆修繕,增建了多處宮殿和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筑,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在康熙、乾隆時期,皇帝每年大約有半年的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所以清朝很多政治、軍事等外交國家大事都是在這里處理的,承德避暑山莊也就變成了當時的第二個政治中心。
為什么要建在承德?
可是這么重要的一座行宮,乾隆皇帝為什么會選擇把它建在承德呢?其實原因是有很多的,小編了解后不得不說,聰明不過帝王!
操練八旗軍隊
康熙皇帝8歲繼位,掌權之后因為削藩向吳三桂開戰(zhàn),初期被吳三桂軍隊打的是節(jié)節(jié)敗退,耗時八年才平定三藩。
這讓康熙看清八旗軍隊戰(zhàn)斗力羸弱,遠遠達不到保衛(wèi)國家的水平,自此康熙下定決心要操練軍隊!于是開始物色操練的地方,正好承德周邊有片草原,附近水草豐美、禽獸繁衍,符合他的期望(今圍場縣和豐寧縣壩上地區(qū))。
所以康熙20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在此建立了木蘭圍場。并且自康熙起,每年秋季,皇帝都會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后宮嬪妃、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進行圍獵,以達到軍隊訓練、固防強邊之目的。
為了解決這么多人北巡途中衣食住行,康熙皇帝在沿途修建了21座行宮,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21座行宮大多規(guī)模較小,慢慢消失,唯獨避暑山莊規(guī)模宏大,保存至今。
為了避暑,也因此而得名
清軍入關以后延續(xù)了前朝,以北京為首都,可是對于已經習慣關外苦寒之地的滿清權貴來說,北京炎熱的夏天實在難以忍受。
而相對來說,承德的氣候要好得多,這里地處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屬半干旱半濕潤、大陸型季風型氣候,四周青山環(huán)繞,可謂山清水秀,夏季雨水相對也比較充沛,比北京清涼不少,康熙后來也在此題字——無暑清涼。
除了氣候的原因,滿清權貴更喜歡來承德的原因,就是為了躲避天花。明朝末年北京流行瘟疫,許多皇子公主都因為感染天花夭折。據說康熙幼年也曾感染過天花,幸而挺過艱難。
為了保持和少數民族的聯系
清朝能入關統治,很大一部分程度是靠著北方的少數民族的支持。而清朝成功統治之后,自然也要與北方民族更好地融合。而避暑山莊地處塞外,少數民族的首領不必長途進京,在承德就可以和清廷進行很好的溝通交誼。
乾隆曾在這里接見并宴賞過
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臺吉三車凌
土爾扈特臺吉渥巴錫
以及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等重要人物
還在此接見過以特使馬戛爾尼為首的第一個英國訪華使團。
乾隆在執(zhí)掌政權的60余年里,竟有將近20年是在避暑山莊度過的,他共來避暑山莊53次,可見他對此地的偏愛。嘉慶、咸豐帝皆病逝于此。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到避暑山莊避難,在這座房子里批準了《中俄北京條約》等幾個不平等條約。
所以避暑山莊可謂是見證了大清王朝的整個興衰榮辱,正如知名文學家余秋雨在散文《一個王朝的背影》中的文字:
北京的故宮把幾個不同的朝代混雜在一起,誰的形象也看不真切,而在這里,遠遠的,靜靜的,純純的,悄悄的,躲開了中原王氣,藏下了一個不羼雜的清代。
后來很多影視作品也都是在避暑山莊里面拍攝,如《還珠格格》的漱芳齋就是在山莊內取景,還有范冰冰版《楊貴妃》也是在此拍攝。
現在的承德避暑山莊是國家5a級旅游景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位小伙伴有空也不妨到“離宮”去避避暑,感受一下昔日的大清王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