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guī)砝献拥摹兜赖陆洝返谒氖拢黄饋砜纯窗?
[原文]
天下有道,卻①走馬以糞②,天下無道,戎馬③生于郊④。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譯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zhàn)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zhàn)場,在戰(zhàn)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注釋]
1、卻:屏去,退回。
2、走馬以糞:糞,耕種,播種。此句意為用戰(zhàn)馬耕種田地。
3、戎馬:戰(zhàn)馬。
4、生于效:指牝馬生駒于戰(zhàn)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是永遠滿足的。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各安其分,則不爭而自治,故卻走馬而糞田。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以其可欲者示人,固有罪矣,而不足其足者,其禍又甚。所欲必得者,其咎最大。匹夫有一於身,患必及之。侯王而為是,則戎馬之所自起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所遇而足,故無不足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