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是戰(zhàn)國后期莊子及其后學(xué)所著的一部道家學(xué)說匯總,是道家學(xué)派經(jīng)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肚f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xué)、藝術(shù)、美學(xué)、審美觀等,其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xué)、人生、政治、社會、藝術(shù)、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肚f子》不僅是一本哲學(xué)名作,更是文學(xué)、審美學(xué)上的寓言杰作典范。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知北游》出自《莊子·外篇》,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個字作為篇名,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篇內(nèi)容主要是在討論“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論述了人對于宇宙和外在事物應(yīng)取的認(rèn)識與態(tài)度。
莊子·外篇·知北游(1)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 “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 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于白 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袂唬?“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于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 無從無道始得道。”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 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 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fù)歸根,不亦難乎!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jì)!人之生, 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 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 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ト斯寿F一?!敝^黃帝曰: “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yīng)我,非不我應(yīng),不知應(yīng)我也;吾問狂屈, 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 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 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白話譯文
知向北游歷來到玄水岸邊,登上名叫隱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無為謂。知對無為謂說:“我想向你請教一些問題:怎樣思索、怎樣考慮才能懂得道?怎樣居處、怎樣行事才符合于道?依從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獲得道?”問了好幾次無為謂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從無為謂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闋的山丘,在那里見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問話向狂屈提出請教,狂屈說:“唉,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將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知從狂屈那里也沒有得到解答,便轉(zhuǎn)回到黃帝的住所,見到黃帝向他再問。黃帝說:“沒有思索、沒有考慮方才能夠懂得道,沒有安處、沒有行動方才能夠符合于道,沒有依從、沒有方法方才能夠獲得道。”
知于是問黃帝:“我和你知道這些道理,無為謂和狂屈不知道這些道理,那么,誰是正確的呢?”黃帝說:“那無為謂是真正正確的,狂屈接近于正確;我和你則始終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傳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傳來獲得,德不可能靠談話來達到。沒有偏愛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講求道義是可以虧損殘缺的,而禮儀的推行只是相互虛偽欺詐。所以說,‘失去了道而后能獲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獲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獲得義,失去了義而后能獲得禮。禮,乃是道的偽飾、亂的禍?zhǔn)住?。所以說,‘體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偽飾,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達到無為的境界,達到無所作為的境界也就沒有什么可以作為的了。’如今你已對外物有所作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難嗎!假如容易改變而回歸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
“生是死的同類,死是生的開始,誰能知道它們的端緒!人的誕生,是氣的聚合,氣的聚合形成生命,氣的離散便是死亡。如果死與生是同類相屬的,那么對于死亡我又憂患什么呢?所以,萬物說到底是同一的。這樣,把那些所謂美好的東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謂討厭的東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東西可以再轉(zhuǎn)化為神奇,神奇的東西可以再轉(zhuǎn)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只不過同是氣罷了’。圣人也因此看重萬物同一的特點?!?/p>
知又對黃帝說:“我問無為謂,無為謂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問狂屈,狂屈內(nèi)心里正想告訴我卻沒有告訴我,不是不告訴我,是心里正想告訴我又忘掉了怎樣告訴我。現(xiàn)在我想再次請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又說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黃帝說:“無為謂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為他忘記了;我和你終究不能接近于道,因為我們什么都知道。”
狂屈聽說了這件事,認(rèn)為黃帝的話是最了解道的談?wù)摗?/p>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