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要跟大家吐槽的是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縱觀清朝三百年,尤以清初最為混亂,疑案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shù)清宮三大案了,它們分別是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即位。而在這三大案中又以太后下嫁爭議最多。
一種說法清太宗皇太極晏駕后,誰來繼承王位成為了當時最為敏感的問題,滿清貴族內(nèi)部的斗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以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和以皇太極長子豪格為首的兩大政治集團互不相讓,甚至有爆發(fā)戰(zhàn)爭的危險,就在這時,當時還是妃子的孝莊文皇后找到了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戴福臨即位,作為條件之一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quán)衡利弊后,同意了孝莊文皇后的意見。
但有人認為其中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爾袞與孝莊文皇后進行了一次權(quán)色交易。多爾袞少年得志,意氣風(fēng)發(fā),但就是由一個弱點,好色,而且對她的嫂子孝莊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孝莊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皇位繼承的關(guān)鍵時刻使出殺手锏,一舉成功,使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地繼承了皇位。
此后,多爾袞率兵打進北京,并控制了當時的軍政大權(quán),他已經(jīng)不滿足于偷偷摸摸,開始公開出入后宮禁地,而當時滿族的習(xí)俗兄長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父親死后兒子可以娶父親的妾,因此對多爾袞的所作所為滿洲貴族并不在意。而當時漢族的知識分子雖有在朝為官者但都人人自危。所以多爾袞和皇后的感情發(fā)展可以說完全沒有阻礙。
當時朝中有一位重臣叫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早年就追隨太宗,深得順治皇帝與太后的信任,皇后下嫁就是由他首先提出來的。有人說他是受了太后的指使,有人說他是應(yīng)多爾袞之請,還有人說他是為了取悅當權(quán)派,總之,是范文程首先提出讓太后與多爾袞夫妻團圓。
但也有野史稱,是前明降臣錢謙益向多爾袞提出此動意的。多爾袞與小皇帝順治一直關(guān)系不好,這對攝政王多爾袞來說一直骨鯁在喉。而此時多爾袞元妃去世,多爾袞郁郁寡歡。錢謙益就此向多爾袞說,“無非再娶,以慰悼亡”。
就此即請皇太后下嫁多爾袞,使傳言變現(xiàn)實,實至名歸,另外這樣也正好控制順治。這一提議很快就得到了多數(shù)大臣的支持,而福臨也礙于多爾袞的權(quán)勢勉強同意。就這樣,太后正式下嫁多爾袞為妻。而因此,孝莊死后,康熙等后代子孫因其丟了愛新覺羅家的臉面,將她葬在了清東陵陵區(qū)外。
還有一說是,攝政王王多爾袞在逼死政敵豪格后,娶了豪格的福晉,來自科爾沁蒙古草原的博爾濟吉特氏。但是民間卻以訛傳訛,傳說當今皇太后,同樣來自科爾沁的博爾濟吉特氏下嫁多爾袞,文人們還寫成文章,編造了種種傳說,生動描繪了皇太后和攝政王的親事。
其實,“太后下嫁”之說,首先起因于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這個怪異的稱呼使人們引起了各種的猜測。大家認為,皇帝之母降貴屈尊下嫁,才使多爾袞有了這種尊稱。而也有人稱當時順治是為了孝順,考慮到母親的孤苦及與多爾袞多年的情誼,和多爾袞對自己擁立帝位的恩情,在大臣的提議下議請多爾袞與母親結(jié)合。
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的婚俗,在當時滿洲風(fēng)俗來說十分正常。但不管怎樣,“太后下嫁”的故事,折射出了順治帝和孝莊皇后這對孤兒寡母當時尷尬險惡的政治處境。而明張煌言作詩“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倒是實有其事。
對“太后下嫁”的故事,雖然野史中記載很多,但在清史稿中并沒有提到。從事實來看,孝莊皇后死后,清王朝又延續(xù)了二百多年。這期間,大清諸朝對她尊崇備至,極盡歌功頌德之事,在陵寢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如真有太后下嫁之事,清皇朝為何能自取其辱呢?當然也有一說:據(jù)說到了乾隆時期,紀曉嵐在整理清宮檔案時,覺得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嚴,因此奏請皇帝批準,從檔案中刪去這一部分內(nèi)容,從此,再沒有人提起這件事。不過,皇后下嫁的故事卻廣為流傳。。。(原文來自今日頭條)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