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
據記載,公元1402年,朱棣奪位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而后登基為帝,改元永樂。據悉,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殺,靖難之役后殺死多位建文帝忠臣。去世后有16名妃子被迫殉葬。
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的原因分析
朱元璋雖然意識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反而傳給他的次長孫朱允炆,其中的原因,據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種考慮:
首先,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規(guī)律是由長子、長孫繼承皇位,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朱元璋也沒辦法改變。朱元璋為他百年之后,誰能繼承皇位問題,曾多次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眾口一詞:推舉朱允炆。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其長子又早夭,皇位自然應傳給朱允炆。盡管大臣們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樣吟詩作畫還行,當皇帝,治理國家,不太合適。但傳統的力量如此之大,眾大臣又執(zhí)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難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間內戰(zhàn)。朱棣身為皇四子,太子朱標雖死,但上邊還有兄長朱樉、朱棡二人,雖然他們的文韜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將皇位傳給朱棣,他擔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們聯合其他幾個弟弟,一起反對朱棣當皇帝,引發(fā)內戰(zhàn)。
再次,晚年沒有及時糾正。朱元璋年老體衰時,朱棣的長兄朱樉、朱棡相繼病死,屆時朱元璋改弦易轍還來得及,將皇位傳給朱棣也名正言順了,可是朱元璋沒有這樣做。一是他過早的當眾宣布了皇位繼承人的詔書,怕引起朱允炆及其眾大臣的不服,二則朱元璋老邁昏聵,已無精力操辦這件大事。這樣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了。
朱允炆繼位僅僅半年,就引發(fā)了朱棣與他的皇位之爭。朱元璋生前的擔心,終于變成血淋淋的皇位爭奪之戰(zhàn)。這場內戰(zhàn),史學家稱為"靖難"之戰(zhàn)。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