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fā)者,也是古代開發(fā)寧夏第一人。
說到蒙恬和匈奴的關系,好像就是上天注定的勢不兩立。蒙恬生活的年代,邊境經常受到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的掠奪,秦政權受到威脅。而且,在秦尚未統一六國前,匈奴就常掠奪內地人民的牲畜、財產,與其相鄰的燕、趙、秦等國更是深受其害。尤為嚴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國的最后階段,匈奴乘機占領了河套地區(qū),即所謂的“河南地”。
這給心懷忠君愛國抱負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空間。在隨后的河套戰(zhàn)場上,這位中華第一勇士讓匈奴嘗盡屢戰(zhàn)屢敗的滋味。
戰(zhàn)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zhàn)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于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zhàn)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占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蒙恬雕像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zhàn)。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qū)),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tài)說:“不敢南下而牧馬?!?/p>
蒙恬僅一戰(zhàn)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chuàng),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zhèn)上郡(今陜西榆林市境內),為加強河套地區(qū)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筑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zhàn)斗,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河套地區(qū)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zhàn)、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zhàn),是他一生征戰(zhàn)的最大的一次戰(zhàn)績,人們稱贊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人箭合一一戰(zhàn)定乾坤
蒙恬載于史冊的并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zhàn)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zhàn)法。因為秦朝并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zhàn)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于漢朝。這就注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zhàn)車相結合的戰(zhàn)法為主的?!妒酚洝分性涊d:秦以戰(zhàn)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后掩殺,匈奴大潰??梢娺@是一種以重裝戰(zhàn)車為主的戰(zhàn)法。
秦在戰(zhàn)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zhàn)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fā)射起來密集如雨。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zhàn)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zhàn),就將匈奴重創(chuàng)。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qū)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兵馬俑出土秦弩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zhàn),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zhàn)法極其熟悉,并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zhàn)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zhàn)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樣一個功勛卓越、才華出眾的戰(zhàn)將,卻沒有想到,在他的背后一直隱藏著一個與他對立的集團,在秦始皇病死后,蒙恬在他們的陰謀策劃下無辜慘死。這個集團篡奪了秦帝國的政權,也改寫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