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雖說是嫡出,文德長孫皇后親生,但在李世民的十幾個兒子里,按年齡他排在靠后的第九位,皇帝儲位似乎離他是比較遙遠的事。
大哥李承乾原本當之無愧做太子,但一則天生足疾,身有殘缺,二則忌憚三弟聰慧多才,又格外受父皇親近,因此而心理失衡,在極度的不自信下干下謀反的傻事,被李世民廢作庶人,貶居黔西。
按理該輪到才華卓異的魏王李泰了吧,眾人眼里也非他莫屬,李世民太喜歡這小子了,帶其隨駕,賜其名園大宅,關愛備至,李泰高興得有些早,滿以為太子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竟然在父皇尚未封立時候,放大話說他將來要把皇位傳給小弟李治。
聰明反被聰明誤,李世民哪能信兒子說的這鬼話,為收拾這個愛子,李世民還專門頒發(fā)了一道詔書,頒詔前有一段話后世很著名,曰:“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jīng)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p>
李世民看到了長遠的事物本質(zhì),假如立李泰。
這無疑給后代和世人發(fā)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即太子儲位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謀取的,開了一個惡劣的先河;分析三個嫡出的兒子,晉王——也就是小家伙李治,性格慈善溫和,若立李泰,老大承乾和小家伙李治都不得好活;而江山交給李治,這小子不管咋樣都一定會善待他的哥哥的。
加上舅舅長孫無忌的力挺,就這樣,前面的兄長們一個個倒下,十六歲的李治意外榮任太子,坐上儲君之位。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