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周培公劇照
早年經歷
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
勸降輔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fā)動三藩之亂,策動陜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后發(fā)動叛變后,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qū)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滴醯劭辞辶藚侨鸬膽?zhàn)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毫不遲緩地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陜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zhàn)場—陜甘地區(qū),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zhàn)場,以恩威并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盡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周培公劇照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tǒng)轄陜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zhàn)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里,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陜西關中地區(qū)是天下脊梁,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云南取道四川進取陜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F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并無合適的人可派。
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娘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培公均是同鄉(xiāng),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愿冒死進城勸降,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后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滴趸实郛敿磦髦I周昌進京,并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后,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周培公劇照
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陜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委以重任
平定王輔臣陜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zhàn)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jié),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并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滴趸实圻€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guī)定了祭祀規(guī)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xù)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xiāng)。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