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的翻譯:從慶陽統(tǒng)帥降職到巴陵郡,他的悲憤郁悶之情常常表現(xiàn)在文章中和臉上。出自《過庭錄》:“滕子京負(fù)大才,為眾忌疾,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后貽禍?!保ㄎ恼聝?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供參考)
過庭錄原文:
滕子京負(fù)大才,為眾忌疾,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后貽(遺留)禍。然滕豪邁自負(fù),罕受人言,正(文正)患無隙以規(guī)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故《記》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有在矣。
過庭錄翻譯:
滕子京依仗著有才華,遭到許多人的嫉妒,從慶陽統(tǒng)帥降職到巴陵郡,他的悲憤郁悶之情常常表現(xiàn)在文章中和臉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進士,兩人關(guān)系很好,也很愛惜他的才華,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邁自負(fù),很少聽別人規(guī)勸,范仲淹正擔(dān)心沒有機會來規(guī)勸他。滕子京忽然寫信給范仲淹,請求他寫《岳陽樓記》。所以《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規(guī)勸好友了。
讀音:pō
1、<形>偏斜;偏差;不平正。
《左傳·昭公二年》:“君行已頗,何以為盟主?”
《史記·匈奴列傳》:天不頗覆,地不偏載。
《書·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
2、<副>略微;稍微。
《陌上?!罚骸岸胁蛔悖孱H有余。”
3、<副>很;甚。
《<指南錄>后序》:“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p>
《過小孤山大孤山》:“是日風(fēng)靜,舟行頗遲?!?/p>
4、<形>偏邪,不公正。
《左傳·昭公二年》: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
《荀子·臣道》:朝廷不頗。
《左傳·昭公十六年》:刑之頗纇。
讀音:pǒ
<副>通“叵”,見“頗奈”。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