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朝其實還是有很多的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朝代,在當時明朝所產生的一些類的制度也是沿用至今的,那么,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戶籍制度是源遠流長的,那么,在歷史上,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明朝時期的戶籍制度,一起看看明朝的戶籍制度是如何發(fā)展的?織戶的生活又是怎樣的?
要了解織戶,必須知道的是明朝時期的戶籍制度。因為,織戶在明朝時期是戶籍中的一種戶頭。學術界圍繞著明朝的戶籍問題頗有一些爭論。
例如王毓銓在《籍·貫·籍貫》中認為籍和貫是不同的,兩者代表著不同的含義。籍指的是服的役,所以指的是役籍。而貫指的是人所生活的地址,所以是鄉(xiāng)貫(也就是祖籍)。也就是說,織戶以他的職業(yè)是紡織定為織戶。高壽仙在《關于明朝的籍貫與戶籍問題》一文中指出,在明朝,確實存在王毓銓先生所指出的籍和貫不相同的文獻。但是,更為準確的表述應該是這樣的,即在大多數的文本之中,王毓銓先生這里地鄉(xiāng)貫指的是祖籍;籍的含義卻不是明確的,它有時指的是地址,有時候指的是役籍。所以,在明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籍和貫相互混用的現象。
高壽仙指出,在明朝的時候所有人都要入籍是事實;但是他認為學者吳智和對于籍的表述并不準確。吳智和認為籍代表的是職業(yè),戶籍的意思指的是戶口等級的時候是以職業(yè)作為標準的。根據吳智和的研究,明朝時期,共有14種職業(yè)戶,它們分別是民戶、佃戶、茶戶、漁戶、馬戶、礦戶、匠戶、織戶(機戶)、船戶、商戶、營生戶、鋪戶、鹽戶、軍戶。明朝確實存在著上述一些戶籍登記的戶頭。然而,從上述14中戶籍登記的戶頭來看,戶籍的登記標準并不一定是職業(yè)。因為,上述有些戶頭的登記的并不是他的職業(yè),而是他的役籍。一個登記為軍戶的人,也就是家里存在服軍役的人的戶頭;這個人進入軍隊干的職業(yè)可能是廚師,或者其他職業(yè)。所以,戶籍的登記標準并不是職業(yè)。學者高壽仙對職業(yè)和戶籍的關系表述是比較準確的。他認為,役籍和職業(yè)并不是毫無關系,但是也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所以,高認為不應該從職業(yè)的角度來看明朝的戶籍制度。而應該從基本戶籍和次生戶籍的角度來看明朝的戶籍制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基本戶籍包括民戶、軍戶、匠戶、灶戶四種,次生的包括丐戶、樂戶等等??棏魧儆诿駪舻囊环N,是基本戶籍中的一種??棏粢步袡C戶,因為明朝末年江南地區(qū)已經產生了織機。比如明朝《天工開物》中就記載了花樓機,這是織布機的一種。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容解讀,請關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