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原本非??粗伛R稷,但是馬稷性格太自負,北伐期間擅自做主導致街亭失守,回去后被諸葛亮行以軍令狀無奈被殺。此后諸葛亮就把姜維帶在身邊,想要把他培養(yǎng)成自己的接班人。姜維原本是曹魏的將領(lǐng),被俘后就一直對蜀漢忠心耿耿,也是讓人比較意外。畢竟當時曹魏的實力遠在蜀漢之上,而姜維還是愿意為了蜀國戰(zhàn)到最后,可能也是因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徹底打動了他。諸葛亮去世后,姜維扛起了北伐的大旗,雖然戰(zhàn)績不錯,但實際效果并不怎么好,因為姜維北伐和諸葛亮當時北伐,很多地方還是差挺多的。
諸葛亮選姜維當接班人也是無奈之舉,蜀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才人不夠,不想曹魏那樣能夠一直有新的血液加入。不過諸葛亮選一個有敵對背景的人接替自己,不怕哪天姜維又再次叛變么?實際上諸葛亮后期已經(jīng)非常了解姜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撤退的時候,姜維就愿意犧牲給諸葛亮換取逃命的時間,這時候諸葛亮就明白姜維是一位忠義之士,不會為了權(quán)勢輕易叛變。而且論才華,姜維可能也不比諸葛亮差,如果單純是看軍事才能姜維還更勝一籌。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也是非常高,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比馬良、馬稷都還要優(yōu)秀。原本馬稷的哥哥馬良才是諸葛亮重點想要培養(yǎng)的對象,但無奈在夷陵之戰(zhàn)上陣亡了。
實際上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東西,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獨攬蜀漢政權(quán),所以每次北伐陣勢都在10萬人左右,也能得到劉禪還有朝廷的支持。但是等姜維北伐的時候,朝中反對的聲音就逐漸大了起來,而且姜維也沒那么多兵馬,每次都只有1萬人左右,所以能給曹魏造成的殺傷力也就小了很多。主要是姜維沒有諸葛亮手上的權(quán)利,而且和朝中大臣們的關(guān)系也日漸惡化。導致后來北伐逐漸走向疲軟,戰(zhàn)敗也就避免不了了。
而且諸葛亮去世后,劉禪開始回收權(quán)利,但劉禪身邊的宦官卻逐漸掌權(quán),姜維就此淡出了核心圈。而且蜀漢內(nèi)部斗爭也讓姜維身心憔悴,所以姜維也就決定不回成都,一直都在外駐扎,然后堅持北伐,哪怕兵力不足也要找找曹魏的麻煩。而朝內(nèi)蔣琬、費祎等人喜歡結(jié)交宦官,使得姜維根本得不到支持,但是他手中又握有兵權(quán),一時間這種緊張的關(guān)系也是達到了頂點。但姜維也沒選擇兵變,還是堅持把自己的事情給做好。
實際上在一般讀者的印象中,姜維每次碰到鄧艾都要吃敗仗,好像鄧艾天生就克制姜維。其實姜維沒這么弱,而且兩方將戰(zhàn)也不是比姜維和鄧艾的能力,更多的是拼國力,這方面曹魏強于蜀漢百倍,任憑姜維能力再高也沒有以一敵百的方法,但他還是打出過不少的漂亮仗,整體勝率是要比諸葛亮高一些的,但蜀國最后的滅亡姜維也需要負一定的責任。畢竟他帶走的兵力使得蜀漢直接暴露出了腹地,最后被一招擊潰。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nèi)容解讀,請關(guān)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