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其實也還是有超多的有意思的事情了,比如說在古代有用碎銀子這個事情的,那么這個碎銀子是怎么來的呢?他在使用的時候是怎么算的呢?碎銀子都是大小不一呢?又怎么去計算呢?所以這個事情也還是很復雜很有探索意義的,那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分析這些問題,古代的碎銀子是怎么來的?還有碎銀子是怎么用的大家一起來揭秘吧!
明代中期,白銀在市場流通中十分廣泛,取得了正式貨幣的地位。為什么有了成綻銀子,古人還廣用碎銀呢?碎銀又是如何使用,果真如古裝劇中的店小二,巧手一掂,就知輕重大小?
一.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的使用
白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自先秦便有使用白銀的文獻記錄以及考古學證據(jù),但是直到宋代,白銀才逐漸實現(xiàn)全面貨幣化。元朝雖有過發(fā)放紙鈔、禁用金銀的命令,但在元武宗時開放金銀買賣,使得白銀成為民間合法的流通貨幣。從明代中期開始,政府弛用銀之禁,最終形成了“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的格局,白銀在中國開始取得正式貨幣的地位,并且逐漸發(fā)展為流通領域內(nèi)的主要貨幣。清朝奉行白銀與銅錢并行的政策,但重銀輕錢,以銀為本,以錢為末。人們往往大數(shù)用銀,小數(shù)用錢。
二.白銀的形態(tài)
廣義上說,碎銀與成綻銀子相較而言,是散碎、分量不一、大小有別的金屬貨幣。從元代開始,“錠”字比較固定地表示五十兩白銀,因此也成為了一種表示銀兩的單位。明代官鑄銀錠分大錠和小錠,大錠為50兩,小錠則包括30兩、20兩、10兩、5兩等。5兩以下,一般稱為碎銀。
三.碎銀的出現(xiàn)
碎銀的出現(xiàn)是貴金屬貨幣輕易攜帶、便捷交易的需要。在古代的市場交易中,一枚成綻的銀子所代表的面值往往遠甚于所購商品的價格,而銅錢的購買力又相對較低。明初白銀一兩值錢1000文,至明末時,銀價每兩上升至約2500文。清代前期大約在一兩兌800至1200枚銅錢,道光以后大約在1500至1800枚之間,而到了咸豐時期,大約白銀一兩可兌2000至3000枚銅錢。
舉個具體例子或許更直觀:光緒十五年,70公斤谷子的價格約為銀一兩四錢六分。因此,在明清很多日常交易中,一錠銀子往往需要剪碎成數(shù)塊多次使用。
四.碎銀的使用
成綻銀子往往需要剪、刀、鑿等工具實現(xiàn)剪裁。剪裁后的碎銀使用也十分復雜,包含色、平、兌為核心的銀兩使用制度。
色,即成色,指白銀的含銀量,即純度。到清代,專用“紋銀”指代含銀量約為93.5374%的標準白銀。清代所有的白銀交易,均以此為標準來核算白銀的價值。
平,指平碼。清代形成了“庫平”這一衡制,庫平一兩約合今37.30克。但各地的衡器缺乏統(tǒng)一的校正,在不同的地區(qū),同一枚碎銀,其重量和價值都是不同的。
兌,即兌換,白銀在實際成色與虛銀標準之間、不同平碼之間的價值換算。由于白銀成色的認定,各地平碼標準的差異,同一錠白銀在不同的地區(qū),會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
綜上所述,碎銀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是非常復雜的,只靠手就能掂量出重量恐怕不實。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nèi)容解讀,請關(guān)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