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后劉備大怒,誓言一定要伐吳為關羽報仇拿回荊州。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但是剛當上皇帝劉備就決定御駕親征出兵東吳,但是這個決定遭到了諸葛亮的反對。諸葛亮認為現(xiàn)在出兵東吳很有可能掉入敵方陷阱,孫權(quán)肯定早已做好防守策略,而且曹魏看到吳蜀交戰(zhàn)必定會趁虛而入,到時候可能會有亡國的可能。但是劉備并不聽勸,還是執(zhí)意出兵而且這次都沒帶上諸葛亮。所以很多人問為什么諸葛亮沒參加夷陵之戰(zhàn),原來是和劉備鬧矛盾了,難道兩人真的出現(xiàn)了信任危機?
其實劉備不帶諸葛亮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需要諸葛亮在益州主持大局,畢竟夷陵之戰(zhàn)是兩三天就能打完的戰(zhàn)役,而且劉備的確需要防范曹魏這一手,所以把諸葛亮安排在都城是最保險的。其實夷陵之戰(zhàn)中劉備用的人也都不怎么出名,像是趙云等人也并沒有一起跟隨。其實這才是正常的選擇,像諸葛亮和趙云等人個人色彩實在太突出,已經(jīng)有點神話的味道在里面,顯得不是很真實,所以到了生死戰(zhàn)役還是要拿出貨真價實的人參戰(zhàn)。
而且諸葛亮的優(yōu)勢并不是帶兵打仗,而是治理國家。先把朝中的紀律穩(wěn)住,再把百姓的生活安頓好,諸葛亮在這方面的能力遠勝于他打仗的能力。從后面諸葛亮北伐就能看出,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六處祁山也沒能為自己打出多大的優(yōu)勢,更多還是為了完成先帝的遺愿所以硬著頭皮也要上。對于諸葛亮來說,匡扶漢室是自己一輩子的理想,但他都是非常有遠見的人。夷陵之戰(zhàn)后諸葛亮就已經(jīng)明白蜀國大勢已去,想要重新站上巔峰已經(jīng)相當困難了,所以最后只能放手一搏看看能不能變摩托。
而劉備是一位大度的人,所以這點小事也不會記恨諸葛亮。按照劉備的性格他應該也明白諸葛亮這番話是為自己好,但是他和關羽之間的情誼實在難以割舍,沒有關羽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劉備。所以這個仇是一定要報的,而且劉備給出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要奪回荊州,只是最后急于求勝還是失敗了。所以大家也沒必要想如果諸葛亮在的話劉備就能取勝,劉備并不傻諸葛亮也沒那么神,諸葛亮在不在對結(jié)果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犯下了好幾個錯誤,最后也沒能及時撤退,所以才導致自己的兵馬全軍覆沒。這樣來看的話,劉備的失誤還是挺大的,所以劉備最后逃到白帝城的時候除了心有不甘,內(nèi)心也是非常的后悔跟難過,這么多士兵就跟著自己一起出征,最后卻只有自己逃了出來,這對于仁義著稱的劉備來說打擊是在太大了。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nèi)容解讀,請關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