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覆滅之后,幸存的趙構(gòu)定都南京,史稱南宋,后來又再次遷都杭州。南宋與金國互相對峙,金國想要南下攻打,但是始終打不下來,南宋想要北上收復(fù)失地,卻也是屢屢受挫。在這里,就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岳飛。他身為抗金名將,最為人所知的,除了他的死,就是他后背上面的刺字了。但是總也有人攪不清楚,他的刺字到底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這幾個字又是不是他的,母親親手刺上去的呢?
要像弄明白,岳飛背上到底刺的是哪幾個字,首先得弄清楚,這幾個字是什么時候刺上去的。這一點可以肯定,是在靖康之變發(fā)生之后的事情。靖康二年,金國軍隊攻破了東京,大量的皇族、妃嬪、朝臣,包括宋徽宗和宋欽宗在內(nèi),全都被擄走,這對于國人來說,簡直就是,莫大的恥辱。也正是因此,岳飛的背上,才多出了四個字,就是要時刻提醒他,不能忘記這樣的恥辱。
既然是為了提醒岳飛,那么,所刺的字,自然是帶有勉勵、警醒的作用。我們再來看一看,“盡忠”和“精忠”之間的區(qū)別。精忠意思是指對國家、民族無比忠誠。盡忠意思是竭盡忠誠。乍一看,似乎兩個詞語都差不多,都是要忠誠的意思,但如果仔細體會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其中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精忠,是一種帶有評價的語氣,也就是在事情發(fā)生之后。好比說,岳飛終此一生都對國家盡職盡責(zé),忠誠,從來沒有過反叛,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說他是忠誠的,“精忠”,就沒有問題。而盡忠,則是在事情發(fā)生之前,為了鼓勵某個人,你需要對國家忠誠,這是你應(yīng)該做的事情,不能夠有半點不忠誠的心思。
如此一來,結(jié)合著“報國”,以及靖康之恥的事件,其中就應(yīng)該是刺字的人希望岳飛不要忘記靖康事變,時時刻刻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為自己的國家盡忠職守,收復(fù)失地,帶有很濃厚的寄托心愿的意思,因此,“盡忠報國”最有可能。
那么,如果是史料文獻,其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宋史岳飛傳》當(dāng)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是發(fā)生在后來的,岳飛剛?cè)氇z的時候被審訊,但是他義正詞嚴(yán),把自己這些年來抗擊金國的事情全都說出來,表示自己對國家的忠誠,絕對不會背叛,并且把自己的衣服撕開,顯露出自己的背上那幾個字,正是“盡忠報國”,“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里”,讓審訊官不由得汗顏。
既然如此,盡忠為什么會被傳成了精忠呢?這件事情和宋高宗趙構(gòu)也是有關(guān)系的。
宋高宗雖然是岳飛死亡的幕后罪魁,但是他也并不是一個膽小懦弱,一心只想著求和的皇帝,這一點從他重用岳飛就能夠看得出來。他還曾經(jīng)表彰過岳飛的功績,親自寫下“精忠岳飛”四個大字,并且做成大旗賜給岳飛,“秋,入見,帝手書‘精忠岳飛’字,制旗以賜之”。由此可見,至少宋高宗也是有心想要收復(fù)失地的。
宋高宗的書法雖然沒有流傳后世的宋徽宗的瘦金體的藝術(shù)成就更高,但是放在歷代帝王的面前,絕對是一個頂尖級別的人物。再加上這幾個字可是皇帝親筆寫的,因此,每每在軍中,上陣殺敵的時候,岳飛都會將這面旗子放在一個非常顯眼位置,這樣便可以激勵手下的士卒們奮勇殺敵,是振奮士氣的絕佳寶物。
如此一來,后世就將“精忠岳飛”與“盡忠報國”合成一個詞,直接就叫“精忠報國”了,時間一長,很多人都不再能分得清岳飛背上原本究竟是哪幾個字。
那么,這幾個字到底是誰刺上去的呢?最流行的說法是岳飛的母親,聽聞靖康之變之后情緒激昂,但是自己無法做出什么實際貢獻,于是就非常希望岳飛能夠完成這個,不光是自己,更是天下民眾的心愿,收復(fù)山河,恢復(fù)宋朝往昔的繁榮。
只不過,這種說法并沒有在史書中得到證實,書中只有“盡忠”,卻并沒有說清楚到底是誰刺上去的。盡管有一本清代錢汝雯的《宋岳鄂王年譜》,有這樣一句話:“靖康初始見宋高宗,母涅其背‘盡忠報國’。”但是它的來源和真實性卻并不可靠。
另外,岳飛原本也只是出身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之家,在這樣的家庭里,岳飛的母親應(yīng)該是不認識字的,畢竟沒有機會去學(xué)習(xí)。另外,刺字是一種很專業(yè)的技術(shù),不是隨便一個人想刺就能刺的,因此,這幾個字應(yīng)該并不是岳飛母親刺下的。但是至于到底是誰,至今仍舊是一個謎。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nèi)容解讀,請關(guān)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