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作為明朝的亡國之君一直受到后世的質疑,其實崇禎皇帝并非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相反他非常勤于政事。在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的那一刻,這位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位君主選擇自縊于煤山之上。其實后世對于他做了許多假設,有很多人都覺得他如果不自盡,明朝說不定還可以延續(xù)下去。那么如果崇禎皇帝沒有自縊,選擇遷都南京,明朝能夠翻盤嗎?
1644年,大明皇朝最后的崇禎皇帝抵守不住闖王大軍的攻勢,丟掉了大明王朝數百年來的江山社稷,崇禎自愧,被其攻破北京城后,便選擇了自縊。就在那刻,大明皇朝奄奄一息的狀態(tài)也隨著崇禎的氣絕,同時斷了氣。當時各地的藩王和其他地方勢力尚存,但是清軍來襲時,他們卻不能也不會去集結抗敵。
不少的人可能都會有這么一個疑問:"倘若崇禎帝能夠珍惜自己的皇位,珍惜自己的江山社稷,不自殺,轉而選擇遷都南京,那么明朝還有延續(xù)的可能嗎?"
崇禎如果不自殺的話,那么留給他的只有兩條道路:留守被俘;逃亡南京。
看下留守這個選擇。我們現在完全就是開天眼在分析了,以李自成的性格和計劃,崇禎留守被俘是不會喪命的,像是李自成征戰(zhàn)大萌也只是想崇禎能給他"合法"封地而已,自己能當個土霸王就美滋滋了。只有這樣的抱負的李自成是不會殺崇禎的,而是把這位"前皇帝"握在手里當吉祥物。畢竟在他控制下的山西、寧夏這些地方都還有著不少的前明朝軍隊,有了這個吉祥物,自己手中的軍隊和地盤就能更加穩(wěn)定了。
李自成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全面推翻明朝怕是不行。
然后如果崇禎在手,掌握著山海關的吳三桂就應該不會向后來的旗人投降,畢竟一點借口都沒有啊,強行投降只會遭人唾棄。所以旗人的大軍勢必將繞過山海關,向著路途比較艱難的古北口、喜峰口這些方向行進,那么軍隊的推移就比較困難了。
不過進軍北京都是遲早的事情而已,即便李自成敗退京城,崇禎還是得跟著他到處跑才行,在假設的這情況下,那些原本會被吳三桂三五下打發(fā)、收拾的西北軍隊,估計就會憑借"明朝"信仰,進行反抗,所以清軍入主中原的計劃,阻力將不少。
不過清軍入關必定勢如猛虎,收拾掉李自成的大順也這是時間的事情罷了。崇禎呢?還是死路一條。
崇禎如果逃亡南京的話,其實也沒有什么用,歷史上的像這樣情況太多,幾乎都是秋后螞蚱罷了,只有南宋好點。
我們來看下會發(fā)生的情況,明朝的南京政府面對的清軍、李自成這幾個勢力實在太過強大,那些中央的臣子整體想的不會是振興大明,只會是大軍來襲后,怎么好好拍馬屁。中央如此,地方的官吏和軍隊更會是這樣,好不容易脫離了大明的控制,還不得放飛自己?
這兩種情況總結下來:大明是完成不了逆轉了!該亡還是得亡。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容解讀,請關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