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到漢朝也還是有超多值得我們大家去述說的事情的,就好比朝代的滅亡這件事情,其實漢朝是最不應該滅亡的一個朝代了,其實最為重要的是一般弱小的朝代才要滅亡的為什么到了漢朝就完全的就變了呢?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具體的問題吧,感興趣的一定別錯過了!
大漢王朝沒落的原因——漢武大帝種下了禍端,足以警示后人!
漢朝(前206—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后強盛的大一統(tǒng)帝國。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帶給后世足夠的榮耀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人格和政治路徑。與此同時,漢朝衰落的歷史原因也足以警示后人。
諸葛亮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前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用現(xiàn)代眼光看,諸葛亮所說的“小人”,其實就是特權階層,具體說就是外戚、宦官和腐敗官僚。漢朝的最后垮掉,就是因為這些特權階層一步步霸占了社會資源,并最終綁架了政權。
1.外戚
先說外戚。漢高祖劉邦得天下之后,大封同姓王和功臣,“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姓篡奪劉家的天下。
可惜,歷史還是跟劉邦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去世之后,呂后控制了朝政,揭開了外戚擅權的序幕,此后,外戚就一直是漢朝的“勢力偏房”。
外戚控制朝政的最大弊端就是任人唯親和飛揚跋扈,著名的呂后自不用說——她一面誅殺功臣和劉氏宗親,一面安排娘家人掌權,“秉政前后二十年”的霍光也毫不遜色,他的兒子、侄子、女婿及其他親屬位居高官,權傾朝野。
漢宣帝在與霍光同乘一輛車時都感到“若有芒刺在背”,因為他知道,連自己的皇位都是霍光給的,若得罪了霍光,就可能被廢掉。
外戚王氏家族掌權之時,家族里面共出過十個侯,五位大司馬,朝廷其他要員的任免均須得到王太后和大司馬的認可。王氏家族長期專權的結果是徹底綁架了國家,操縱了國家機器,最終導致王莽篡權,西漢終結。
到了東漢,外戚變得更有勢力。與西漢相比,東漢時的皇后多出身豪門,光武朝郭皇后的母舅就“擁眾十萬”。
這些家族原本就有勢力,成為外戚之后,權勢自然更大。據(jù)史料記載,順帝梁皇后的哥哥梁冀“一門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
梁冀飛揚跋扈,強掠良人為奴、侵奪他人土地、藏匿朝廷逃犯等。百官對其只敢逢迎,不敢違逆。他們上下其手,黑白通吃,把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搞得烏煙瘴氣。
2.宦官
再說宦官。西漢時期,宦官專權還不是很嚴重。到了東漢,光武帝進行“行政改革”,所有的宮廷職務都由宦官充任,宦官勢力從此逐步坐大。
外戚梁冀過于囂張,漢桓帝忍無可忍,最后與五個太監(jiān)合謀發(fā)動政變,鏟除了梁氏。這本是件好事,可這五個太監(jiān)因功封侯,取梁氏而代之。
太監(jiān)擅權雖招致外戚和官僚集團的聯(lián)合反對,但太監(jiān)是皇帝、太后的“身邊人”,這種親近關系使他們能方便地影響皇帝和太后。
更關鍵的是,太監(jiān)專權后能輕易把持朝廷的奏章,使得外戚和朝廷官員失去申辯的機會。所以,在此后的桓、靈二帝時期,東漢的大權就一直由宦官掌握,直到最后引發(fā)了董卓之亂。
宦官雖無子女,但他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背后多有豪族支持,而且他們可以收養(yǎng)兒子,爵位可以傳承下去。
在順帝、桓帝和靈帝時期,許多宦官的養(yǎng)子、兄弟、叔伯、侄子都當上了高官。這些人魚肉地方、橫行霸道,少數(shù)有良知的官員出面彈劾、懲罰他們,通常都會招致誣陷、罷免甚至殺戮。正氣不張,邪氣太旺,這樣的政權如何能夠長久?
3.官僚體制
再看官僚體系。若大多數(shù)官員貪污腐化,營私舞弊,那么官僚體系本身就會嚴重妨礙社會的正常運轉。
漢朝官員的俸祿是很高的,因級別不同,實際年薪從祿米4200石到192石不等。這是個什么概念呢?按戰(zhàn)國時李悝的算法:“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也就是說,五口之家的農戶一年的全部收入約為150石。
可見,漢朝最高級別官員的年薪幾乎是普通農民家庭全年總收入的30倍,最低級別官員的年薪也比普通農民一家的年收入要高。
按說,這樣的高薪足以“養(yǎng)廉”了,可事實上,官員們還是想盡辦法增加自己的家產。
楊敞做過大司農和丞相,他死后留給兒子楊惲的財產是五百萬,留給自己第二任妻子的財產還有“數(shù)百萬”。
丞相張禹的家產更達到八億,“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膏腴上賈”;御史大夫杜周“家資累巨萬”;灌夫曾為淮陽太守,橫行潁川,“家累千金”。
除了瘋狂斂財之外,官員們還把持著官場“準入證”。漢朝選拔官員實行察舉制,這理應是向所有人開放的制度,實際上卻成了官員間拉幫結派、謀求私利的工具。
他們互相推薦子弟、親信當官,一步步將政治資源私人化、板結化,不僅極大地堵塞了下層民眾的上升渠道,而且造成了官官相護的壞風氣。
總之,作為特權階層的官僚體系在漢朝的大多數(shù)時間里都是一筆“負資產”,是啃噬人民的寄生蟲。
普通百姓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申,最后只好尋求“非法救濟”——求游俠出面主持公道。游俠確實有“俠”的一面,但更多時候是一種破壞力量。
在行俠仗義的同時,他們也殺人越貨、強取豪奪,更重要的是,一個可以號令徒眾的游俠經常會成為武裝組織的頭領,公然挑戰(zhàn)政府和法律的權威。不少游俠后來就成了東漢末年軍閥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李通,他“以俠聞于江、汝之間”,最后率領兩千余家部眾投奔了曹操,拜振威中郎將。東吳名將甘寧,原本也是游俠,曾“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這樣的游俠其實跟今人所說的黑社會毫無二致。
一個王朝,上層有外戚和宦官兩個“權力偏房”忙于爭風吃醋;下層的官僚體系忙于逢迎巴結、非法斂財,他們合力埋葬了一個曾經強盛的王朝——漢朝。
特權階層最大的害處不僅僅在于他們的奢靡和跋扈,還在于他們擋了好人(比如諸葛亮所說的“賢臣”)的路,他們的壞是雙重的——屏蔽了社會良性發(fā)展的可能,使國家喪失了寶貴的機會。特權階層謀求保住特權或擴張?zhí)貦嘀?往往就是公平和正義遭受戕害之時。
4.娃娃皇帝太多
東漢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年十歲,安帝即位時年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
順帝死后沖帝即位時只兩歲,到三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八歲,到九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十五歲。桓帝之后的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仍是個娃娃。
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
皇帝長大后,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
這樣循環(huán)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不見天日。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后的火拼中同歸于盡,東漢王朝也在實際上一起完蛋了。
5.黃巾起義,中央失去控制
黃巾起義對東漢政權的打擊,其實是很有限的,因為中央并未派大規(guī)模軍隊去剿殺,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為了維護本土本鄉(xiāng)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又很快發(fā)展為私人武裝,使得原來的國家正規(guī)軍也逐漸私人化,中央政權就被掏空了。
董卓奉命進京,就可以廢立皇帝,恰恰說明的這一點。劉協(xié)的登基其實就是東漢的滅亡,他后來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征性的皇帝,實際是高級囚犯。
6.重農抑商
另外,說起漢朝覆滅的原因,還得提到漢朝的另一個基本國策,那就“重農抑商”,漢朝自孝武帝以后就開始抑制商人勢力,這個國策也被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繼承,畢竟歷史上呂不韋的例子讓很多君主望而生悸。
但是漢朝過度抑商導致了農業(yè)人口過剩,不能向工商行業(yè)轉化,而且商人勢力在漢末的式微,也導致了商業(yè)賦稅大量減少。
但是一個朝代不可能缺乏商業(yè),漢朝的商業(yè)狀況到底如何呢?漢朝的商業(yè)依然存在,但也跟土地一樣被豪強地主所掠奪。
尤其是鹽鐵,自孝武帝采納桑弘羊之策將鹽鐵收歸官營后,在漢武時期確實緩解過國家財政的壓力,但這只是飲鴆止渴,到了漢末,鹽鐵兩項官營產業(yè),每年的收入已經大幅縮水,大量的錢財納入了各地豪強的手中,像河東的衛(wèi)閥,就一直暗中控制著河東地區(qū)的鹽產業(yè),像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存在,這也間接促使豪強勢力的崛起。
其實,漢朝覆滅的原因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也因為有漢以來一些國策的原因而導致,但無疑,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籠統(tǒng)的解析為政治腐敗。
綜合起來看,其實有很多禍根都是孝武皇帝弄出來的,例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例如重農抑商鹽鐵官營,例如剝奪相權加強皇權,例如向各郡縣派出刺史(原來只有郡縣沒有州,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州,加大了地方勢力),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這些,才是漢朝覆滅的因,而到了漢末,只是到了咽下這枚苦果的時候。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容解讀,請關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