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數(shù)見紅塵應(yīng)識我 同樣一個花瓶,擺在別人家即為藝術(shù)品,擺在自家便黯淡失色,是什么造就如此反差? 其實不是花瓶擺錯了位置,是你將自己擺錯了位置。紅塵中,人們追名逐利,沉迷于社會的物欲奢華,真我夾雜其中隨波逐流,要想不被世俗淹沒,必須認識你自己。 然而認識自己談何容易,扭曲的價值觀下,還有多少人平淡處世,追隨己心?利益面前,世人紅了眼黑了心,為將其據(jù)為己有不惜用盡一切手段。真正得到后,又不滿足于現(xiàn)狀,猶如那花瓶,得到后便覺得不再精美。于是乎,人們便又看上了別人的“花瓶”,由羨慕到嫉妒,再次不惜一切代價去獲得,如此惡性循環(huán),直至內(nèi)心麻木不仁,失去自我?!拔覀兊娜怏w很功利,而靈魂卻要我們永恒?!敝車降囊环捴档蒙钏?,然而這世間是否還有識我之人? 愛因斯坦的一番話給了我們答案:“不論時代的風尚和社會的潮流如何,一個人總能憑借高尚的意志超脫社會,堅守自己的內(nèi)心。”是的,總有那么些偉人站在時代的尖端,置身于名利之外,他們迎著歲月的風,卻不改其初時面容。猶如馬寅初的兩聲“噢”,不論是被批斗撤去北大校長一職,還是19年后被大力贊揚官復(fù)原職,馬老只是輕輕地“噢”了一聲,心如止水。無獨有偶,齊白石老人“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亦是此理,被貶得一文不值也好,被激賞為天才也罷,世間冷暖過眼云煙,他們不在乎外物的虛無縹緲,只堅守內(nèi)心最初的自我。 數(shù)見紅塵應(yīng)識我,別被外物蒙蔽了雙眼,穿梭于大街小巷間,縱使華燈初上燈紅酒綠,我們卻再也找不到自我的歸宿。歸宿在何方?總有人告訴你答案,劉麗捐出自己的每一分錢,“熊貓女孩”多年間捐出的400毫升熊貓血,陳賢秋老人伸手救出小悅悅,并將全部善款捐出,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富女“郭美美”的“花瓶”不再吸引你的眼球,李啟銘的“父親”不再是你的渴望。 紅塵遠了,近了,聚了,散了,終究取決于心境。再精美的“花瓶”也將籠罩陰霾,再樸素的心境也能掙脫束縛的蛛網(wǎng)。數(shù)見紅塵中,應(yīng)識我初時容顏。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