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因得失論價值
英語當中有句諺語叫:“對面的草地更綠。”很多時候,我們會對得不到的東西,或來之不易的東西,加倍珍惜,而對輕而易舉得到之物或不屑一顧,或恣意揮霍。 古人曰:“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笨梢娂Z食來之不易。因此窮人家的孩子更懂得珍惜糧食。正因為缺乏讀書的機會,才有“囊螢映雪”那份對讀書的執(zhí)著。當戰(zhàn)火紛飛時,一封信更是萬金難買。其實上述之物,無一不是平凡之物,但皆因其不可易得,使人心系之,情動之,將其視為心中之寶。 然而人的視角可在轉(zhuǎn)瞬間改變。對于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再重視。因其神秘面紗已被摘下,其光環(huán)暗淡消散?!对娊?jīng)氓》中那個憨態(tài)可掬的小伙子費盡心思追求貌美女子,然而“言既遂已,至于暴矣”,得到了女子后,便又變得兇殘,將其拋棄。鮮為人知的還有郭沫若的一段海外戀情。當年郭沫若到日本求學,際遇不佳,生活困苦,精神頹廢,身心健康嚴重不良。命運之神就在這時眷顧了他,讓他遇到了一位美麗善良的護士。她關(guān)心他、照顧他。他在寫給她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并將她視為天使,視為希望之光。他們結(jié)合并一起生活了二十年,擁有五子。但戰(zhàn)爭將他們分離十一年之久。當她再度找到他時,他已與別人成婚,再沒有當年視她為天使那般的真情。 說到底,人心都是不知滿足的。這是人之天性,無可非議。兩千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其剽掠各諸侯國及人民財產(chǎn)怎又不是“取之盡錙珠,用之如泥沙”?當那些金碧輝煌之物不屬于我們時,我們心中的渴求便油然而生??傉f人為希望而活,那些得不到的,往往就是我們的希望,或是目的。因此我們在看待這些東西的時候,不僅僅是看到這些東西本身的價值,更是將我們自己的對價值的期求和美好的想望賦于其上?!暗貌坏健弊屛覀儞碛懈蟮南胂窨臻g,使紛繁的色彩及更多的附加的因素充盈著我們對這些事物的認知。 雖說人性本如此,我們也不應任其蔓延。人不僅是情緒的人,更是理性的人。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就要從事物的全方面滲透其本質(zhì),既不用自我添加的優(yōu)點將得不到的事物嵌入自我設定的模型中,也不低估或輕視自己已得的或輕易所得之物。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得失變幻莫測的社會中或喜或憂,才能淡定審視這個社會以及自己的價值。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