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后,明朝進入了一個政令較為嚴酷的時期。在明太祖薨逝之后,由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那么在建文帝當政階段,明朝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在后世之人的眼中,建文帝是好皇帝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從百姓角度來看,建文帝算是一位好皇帝,他的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明太祖時期政治層面管理比較嚴苛,可以說刑罰較重,宮刑等都不在話下。在建文帝登基為帝之后,對整個刑部、刑罰這塊有了很大的改善,建文帝朱允炆廢除了較為嚴苛的七十三條刑罰,使明朝所有受刑罰之人只有明太祖時期的三成。
其二明太祖時期苛捐雜稅較多,特別是江南地區(qū),稅賦之重幾乎壓得當地人們喘不過氣。朱允炆登記后,立馬開始了稅賦的改革,減少稅種,減輕稅賦比例,可以說為明朝的民生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但如果從朝廷官員和地主階級層面來看,在他們眼中建文帝可以說是昏聵、甚至是極其令人厭惡的、
其一朱允炆繼位之后,提出過削藩的想法,并且也付諸了實際行動。朱允炆的幾個叔叔們的勢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削減,唯獨到削減朱棣之時,建文帝遇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難題。
其二建文帝對佛教的發(fā)展實行了限制手段,對于僧侶們來說,建文帝的這種措施遭到佛教徒們的極大抵制。
建文帝失敗的原因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的慘敗的原因,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除了對建文帝最終結局感興趣,最主要的是探究建文帝在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優(yōu)勢的情況下,為什么會在短短四年后就失敗了,而且結局非常悲慘,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一番。
圖片來源于網絡
建文帝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文帝生性軟弱仁慈,沒有身為帝王該有的果斷謀略。建文帝從小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最講究仁義道德,他不愿背負誅殺叔叔的罪名,正是這份仁慈害了他。朱允炆在下令削藩之初便下令不準誅殺朱棣,但是行軍打仗最講究就是擒賊先擒王,建文帝未必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由于他的這一命令,為日后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是建文帝不善用人。他身邊都是一群儒生,這些人往往只會照本宣科,滿口仁義,根本不懂軍事,更沒有一個可以任用的武將,而朱棣從小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既鍛煉了他的膽識,又在身邊聚集了一批忠臣良將,而朱棣手段高明,牢牢籠絡住這些部下,終于在靖難之役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建文帝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建文帝的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不和,當時朝廷內部對削藩之事議論紛紛,流言四起,但是建文帝根本不能知人善任,更不會明辨是非,采納忠臣諫言,而且由于他的軟弱,也不能很好的制止這些言論,從而動搖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根基,給朱棣可乘之機。
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建文帝生死之謎是古代十大謎案之一。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側”之名發(fā)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下令火燒皇宮,朱棣在宮中尋跡三天仍舊找不到建文帝的身影,只找到馬皇后和朱文奎的遺骸。侍衛(wèi)們均不知朱允炆是生是死,找了一具殘骸說是建文帝的尸骨,尸骸被燒得根本已經辨不出性別,沒有辦法,朱棣只能下令將其下葬。
圖片來源于網絡
關于明建文帝生死之謎,民間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建文帝下令火燒皇宮之后,自己與少數隨從秘道逃出,乘船前往寺廟做了和尚。而后的明成祖一直相信建文帝還在世,認為他可能逃到海外,于是派鄭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另有一種說法便是建文帝的的確確是葬身于火海,但是他為什么要下令縱火火燒皇宮,甚至要將自己燒死呢?這似乎說不通。歷史學家對明建文帝生死之謎討論得非常熱烈,但是各抒己見,并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
南京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帶著自己保存多年的家譜找到記者,力再證明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他告訴記者建文帝當年沒有被燒死,而是逃到了別地并且改名為讓鑾,而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孫。然而明建文帝的生死之謎終究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沒有存在足夠的證據斷定明建文帝的生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