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夷陵之戰(zhàn),又稱彝陵之戰(zhàn)、猇亭之戰(zhàn)(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zhàn)例,也是三國“三大戰(zhàn)役”的最后一場。在夷陵之戰(zhàn)中,劉備不僅損失了數(shù)萬大軍,也付出了馬良等文臣武將傷亡的代價。其中,就黃權這位蜀漢大將,雖然沒有在夷陵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沙場,但是,其最終背叛蜀漢,投降了曹魏,這自然也是蜀漢在夷陵之戰(zhàn)中的損失之一。那么,問題來了,黃權投降了曹魏,為何劉備不怪罪他,反而說是自已負了他?
首先,根據(jù)《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黃權(?-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閬中縣(今四川閬中)人。作為益州人士,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后被益州牧劉璋召為主簿。在劉備即將進入到益州的時候,黃權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對于黃權來說,看出了劉璋這是在“引狼入室”。不過,黃權的逆耳忠言,不僅不被益州牧劉璋所采納,反而因此被劉璋被外放為廣漢縣令。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較量,劉備、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人擊敗了益州牧劉璋,占據(jù)了益州之地。
在此背景下,黃權最終也歸降了劉備,并被劉備拜為偏將軍。在劉備奪取益州后,黃權和法正等人一樣,都建議劉備進一步攻占漢中之戰(zhàn),所以被劉備拜為護軍,自此之后越來越受到劉備的重用。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在劉備進位漢中王后,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公元221年,劉備正式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對于劉備來說,稱帝后自然要興兵討伐東吳,以此為關羽報仇,并奪回荊州之地。對此,黃權和趙云等人一樣,都勸諫劉備不要征討東吳。當然,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勸諫,依然發(fā)動了夷陵之戰(zhàn)。
在夷陵之戰(zhàn)中,劉備讓黃權擔任為鎮(zhèn)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御魏國出兵。由此,對于黃權來說,并沒有直接參與夷陵之戰(zhàn)。但是,在劉備兵敗之后,因為東吳大軍的進攻,導致黃權率領的軍隊無法回到益州了。在此背景下,黃權自然不愿意投降擊敗劉備的東吳,只能率領部下歸降了曹魏。在黃權投降曹魏后,有人建議要捉拿黃權在益州的家人。對此,劉備不僅一點也沒有怪罪黃權,反而表示:“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痹诖嘶A上,劉備要求蜀漢朝廷仍像以前那樣對待黃權的家人。那么,問題來了,劉備為什么不怪罪黃權這一叛將呢?
最后,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是因為劉備的兵敗,導致黃權無法回到蜀漢。并且,在黃權在無法回到蜀漢的背景下,沒有投降擊敗劉備的東吳大軍,而是投降了曹魏。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關鍵的是,在夷陵之戰(zhàn)中,黃權已經(jīng)勸諫劉備不要親自出兵了,而且,黃權還表示自己率領先鋒去試探敵人的虛實。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前可以聽從黃權的建議,很可能就不會吃到這么慘重的失敗?;谶@兩個原因,劉備不僅沒有怪罪黃權,反而依舊厚待他在益州的家眷。當然,這也體現(xiàn)出了劉備的寬闊胸襟。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劉備的這一特點幫助其吸引到關羽、趙云、張飛、諸葛亮等文臣武將的輔佐,并因此建立了和曹魏、東吳三足鼎立的蜀漢。對此,你怎么看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