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
陽關曲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賞析: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是寫“人月圓”的高興;調寄《陽關曲》,則又觸及別情。記敘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一起也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憂愁與慨嘆。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著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曲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轉覺清光更多。句中并無“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滿是積水空明的感受。
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十分淡遠。“銀漢無聲”并不僅僅簡略的寫實,它好像說銀河正本大概有聲的,但由于悠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曠的感受便由此傳出。此夜明月顯得分外圓,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此處用“玉盤”的比方寫出月兒不染纖塵的美感,而“轉”字不光賦予它奇特的動感,并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滿是心曠神怡之意,而人自由其間。
明月圓,更值兄弟聚會,難怪詞人要贊賞“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可貴,當縱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相同,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別離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下一年何處看”,當然富含“未必下一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一起,“何處看”不僅就對方提問,也是對自個提問,實寓行跡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聯(lián)接,對仗天成?!按松艘埂迸c“明月下一年”刁難,字面整齊,假借奇妙。“明月”之“明”與“下一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chǎn)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這首詞從月色的夸姣寫到“人月圓”的興奮,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會集,境地高遠,言語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切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