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唐朝最出名的兩位女性,除了武則天還有一位就是長孫皇后了。而且還有很多人認為長孫皇后是武則天唯一無法超越的女人,武則天怎么說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究竟是在哪些方面比不過長孫皇后呢?長孫皇后13歲嫁給李世民,等李世民繼位后馬上就冊封為皇后,兩人一起攜手共度了22年的時光,而且長孫皇后還輔佐李世民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同時也留下了“千古賢后”的美譽。那她和武則天最大的區(qū)別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來了解下吧。
一、柔而韌,唐太宗的政治高參
武則天,一生永遠無法超越的兩個人,一個是李世民,另一個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長孫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偉略,十六歲便橫刀立馬、名揚天下。運籌帷幄,玄武政變,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造就華夏民族璀璨歷史。他薄情、亦多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xué)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fēng)流舊有名。
——《春游曲》
能寫出如此美麗的詩句,該是怎樣的女子呢?絕代風(fēng)華?一笑傾城?我想,應(yīng)該是一個自信、美麗、生動、嬌美的女子,或嫵媚,或靈黠,或蘭心蕙質(zhì),或端秀從容……這個女子,便是載譽千古的唐太宗皇后——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600年-636年),小名觀音婢。生于開皇二十年,卒于貞觀十年,只有36歲。13歲嫁給李世民,是大業(yè)九年(613),當(dāng)時李世民16歲。長孫一生為唐太宗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承乾,次子李泰(李世民第四子),三子李治(李世民第九子)。
長孫皇后的家族是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后來因為當(dāng)了宗室長,所以號長孫,最后成為姓氏。皇后的曾祖父長孫裕,曾經(jīng)封爵平原公。父親長孫晟,史書沒有記載長孫晟襲封,可能長孫晟不是爵位繼承人。長孫晟是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在隋朝離間突厥戰(zhàn)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母親是揚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的舅舅在貞觀時代也很有名,叫高士廉。
長孫晟官右驍衛(wèi)將軍,李世民父親李淵在大業(yè)九年的時候,官職是衛(wèi)尉少卿,到十二年的時候也是右驍衛(wèi)將軍。看來,長孫晟的官職應(yīng)該高于李淵。不過,李淵另有爵位,七歲的時候已經(jīng)襲爵唐國公。總之,兩家應(yīng)該是門當(dāng)戶對的。
長孫皇后絕非一般的女人。她氣度寬宏,謙虛待人,還有過人的機智。她以非同一般的智慧,點點滴滴,像雨露一樣濟助李世民。她的賢淑和美德深受后人贊揚。
百家講壇《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列有專講評述長孫皇后,他說道:
貞觀時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長孫皇后掌管內(nèi)廷,那也是一條看不見的戰(zhàn)線。長孫皇后自始至終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是太宗的賢內(nèi)助和方面軍。在唐代的皇后中,長孫皇后絕不是最有權(quán)力的,但卻是最受尊敬和愛戴的。后來的武則天,早期都籠罩在長孫皇后的光環(huán)下,一路跟著長孫皇后東施效顰。長孫皇后賢淑、優(yōu)雅、智慧、大度,用現(xiàn)代最流行的一個說法就是知性女人。
貞觀時期,后宮在長孫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風(fēng)平浪靜。不是這里改變了性質(zhì),不是這里缺少了資源,只是因為長孫皇后掌控有力。那是一種柔性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但無處不在。這是長孫氏的力量,也是長孫氏的智慧。
長孫氏勤奮讀書,一年四季保持不變。讀書使她增強智慧,積累知識,增廣見聞。她生活簡樸,需求不多。無欲則剛,這是人所共知的。她樹立了一個儉樸的榜樣,在那個時代特別重要。
長孫氏的不同凡響之處在于她的自我定位。長孫皇后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呢?就是以唐太宗為準(zhǔn)繩,以皇帝的大業(yè)為目標(biāo)。她自己和自己管理的后宮,都是皇帝大業(yè)的一部分。這就是說,長孫氏始終是唐太宗的一個方面軍。這就是很標(biāo)準(zhǔn)的母儀天下。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孫皇后與其他大臣一樣,也是李世民的部下。只要是部下,就有如何處理上下級關(guān)系問題。穩(wěn)定后宮的一個重要意義是不要對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擾。
后宮問題眾多,穩(wěn)定是絕對的大局。古來亂局,因中央與地方關(guān)系搞不好而造成重大問題的有,但是涉及皇權(quán)穩(wěn)定的問題,多來自內(nèi)宮?;实燮捩姸啵粌H爭風(fēng)吃醋,更有爭奪繼承權(quán)的問題。長孫皇后十分自信,從容不迫地管理后宮,為保證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顯著的輔助作用。
納諫的唐太宗和理性的皇后,真是一對難得的男女主角,他們的價值觀如此接近,難怪會為后世稱道。長孫作為皇后,她思考的問題僅限于后宮嗎?不,在很多問題上,她都是唐太宗的高參。
(636)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宮中女官把皇后編撰的《女則》一書呈給唐太宗,說:皇后生前把歷代婦人參政得失的歷史編成此書,自覺文字尚不精練,不敢呈獻,不想皇后還沒有來得及修完就……太宗打開書卷,不禁失聲痛哭。史書記載:“上覽之悲慟”,準(zhǔn)確的理解應(yīng)該是內(nèi)心悲傷,放聲痛哭。
武則天以政治鐵腕統(tǒng)治天下,長孫皇后以征服自己所愛的男人征服天下、征服后世。她的政治智慧與遠見卓識透過她的夫君大放異彩,她的嫻雅淑惠與端秀從容將唐太宗的后宮打理得井井有條,以自己的言行舉止感染后宮的每一個如花女子。
或許,也有野心勃勃、覬覦皇后寶座的嬪妃,然而,長孫皇后以她的柔而韌的特質(zhì)融入后宮的殿宇廊閣,令眾多嬪妃感佩。
正是這樣一個柔而韌的智慧女子,外表柔軟,甚至柔弱,內(nèi)心堅韌,就像藤蔓,潤物細無聲一般的,一點一滴的收服睥睨眾生、霸氣凜凜的唐太宗,緊緊的捆住他,讓他無可遁形;且將自己的智慧,以一種柔性的方式,傳達給夫君,助其開創(chuàng)盛世、成就一番偉業(yè)、一代清明政治。
二、長孫皇后:柔韌的背影,獨絕千古
近來貞觀之治、唐太宗的電視劇很流行,憂然的《大唐風(fēng)月》恰好趕上這股熱潮,彌補了電視劇無法展現(xiàn)的中國文字之美,以及古典意蘊對歷史人物的深入刻畫和生動描摹。
大唐王朝,是中國泱泱五千年歷史最輝煌的鼎盛時期,海納百川,氣象萬千;山河浩蕩,錦繡文章,留給后世一卷揮戈橫戟的帝國風(fēng)云。開創(chuàng)貞觀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智慧超群、賢惠雍容的文德皇后長孫氏,于隋唐之際的金戈鐵馬、風(fēng)云際會中,攜手一生,至死不渝;鐵血與柔情,江山與癡心,盛世明君與千古賢后,相濡以沫二十三載,攜手揮就繾綣情深的帝后傳奇。
憂然以數(shù)十萬言,自由游弋于歷史與情感的雙線演繹之中,抒寫風(fēng)月,笑傲大唐。
憂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崇拜者與超級粉絲,從小熟讀大唐歷史,囊括多種正史與野史,順帶的,注意到長孫皇后這個名垂千古的女子,就決定不以電視劇滿天飛的楊妃為女主角,著重塑造長孫皇后。兩年的手稿準(zhǔn)備中,她對小說的定位為言情,雖寫歷史,卻走言情路線,因此,對長孫皇后的定位也就是言情劇女主角。
長孫皇后是一個謎一樣的女子,是一個被歷史神化的女神,端秀從容,慧黠毓敏,寬容大度,和楊妃一樣,擁有很多的粉絲。
從十三歲嫁給小李開始寫起,直到長孫謝世終止,漫長又短暫的一生,浩浩長卷,長孫的形象,不可能一開始、十三歲就智慧超群、高雅大度,不可能小小年紀(jì)就一派皇后的風(fēng)范,而應(yīng)該是一個成長、蛻變的過程,一個女孩到女人的過程,一個聰慧女子到賢惠皇后的過程……憂然筆下的長孫皇后,不是被歷史神化的長孫氏,而是生活化的深情女子,不是女神,而是成長型的女性形象。
《大唐風(fēng)月》中,長孫皇后的形象塑造、蛻變成長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成為秦王妃之前,柔弱不失堅強,美麗不失智慧,純凈玉致。
二、秦王妃,氣度從容,智慧絕倫,堅定的支持、寬慰秦王,在奪儲斗爭中與丈夫相依相偎,生死相隨。
三、長孫皇后,寬容大度,恩威并重,打理后宮井井有條,免除小李的后顧之憂;李世民的政治顧問,以其卓絕的見識協(xié)助他成就貞觀盛世。
13歲嫁給李世民,直到死,始終是夫君的愛妻,甚至帶走了一個男人余生的永久思念,作為女人、妻子,長孫皇后是幸福的。但是,李世民首先是一個男人,才是一個帝王、政治家,能夠吸引他一輩子的女人,是什么樣的呢?
我覺得必須具備三點:容貌,秉性,智慧。長孫的容貌不必再說,秉性,指的是女人的脾性、氣度、氣魄。李世民是秦王、帝王,能擁有的女人實在太多太多,如果長孫不具備女人該有的千嬌百媚、慧黠靈動、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等諸多心性,甚至一個女人在大風(fēng)大浪、生死面前所具備的、堅韌決絕的氣度、凜然威重的氣魄,長孫能吸引李世民長達二三十年的情愛嗎?如果李世民僅僅喜歡長孫的嫻雅高貴、賢惠溫柔,那么,長孫的愛情也太可悲,李世民也不至于在她死后如此悲痛、甚至追憶了整個后半生。
男人喜歡女人,首要的是容貌,若要長久的愛一個女人,女人的秉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長孫的容貌讓李世民寵愛,長孫的秉性讓李世民敬重,長孫的智慧讓李世民贊賞。如此說來,長孫已經(jīng)是一個集聚女人全部優(yōu)點的女人,可是,她在生活中、在夫君面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缺點與不足,誰知道呢?現(xiàn)代人只能猜測了!!!
因此,憂然筆下的長孫皇后,有點缺點,有點不像歷史上的皇后形象,有點生活化,不正是有血有肉、知性常情的嗎?不是別開生面、獨樹一幟的長孫形象嗎?古典言情,只不過是借一段歷史,書寫一縷相思。千年之前、人與人之間的相思,現(xiàn)代人對古代人的揣測與相思。
千古一帝,世無其二
憂然筆下的李世民,姿容絕世,重情重義,智謀超群,高傲沉斂,十六歲鋒芒初露,便名揚四海……可以看出,憂然是精心刻畫她的偶像的,同樣的給他一個成長、蛻變的過程,從男人到將帥,從秦王到太子,從王府到天下,從重情爽朗到狠辣薄情,逐步成為一個政變奪權(quán)、殺兄奪儲的狠角色,接下來,將是一個英明有為、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的千古一帝……
《大唐風(fēng)月》中的李世民,并不是一個只會談戀愛的多情男子,而是一個憐惜女子的血肉男子,更是一個心機深沉、善耍計謀的秦王、一個雄才偉略的帝王,栩栩如生,形象的塑造是相當(dāng)成功的,絲毫不遜于電視劇、歷史小說中的唐太宗形象。
長孫皇后,是愛妻,是紅顏知己,更是靈魂的依偎;江山與美人,他更想執(zhí)手一生的,只不過是那樣潔凈的一女子。她,影響了他整整一生,如果沒有長孫皇后,這個千古一帝,可能就不會是“世無其二”了。
歷史,其實是風(fēng)月無邊的
《大唐風(fēng)月》并不是只有風(fēng)月之事,李世民長達一生的歷史跨度中,涉及隋滅、征戰(zhàn)、陰謀、政變、貞觀之初等等歷史進程,單單是戰(zhàn)爭,就寫到了助解雁門圍、揚州奪玉璽、潼關(guān)、瓦崗、太原、柏壁關(guān)、洛陽之戰(zhàn)、突厥之戰(zhàn)等等,寓言情于宏大的歷史事件當(dāng)中,既有宏大敘事,又有情感細說,言情與歷史的筆力分配,做到了很好的安排,既不會單看戰(zhàn)爭的枯燥乏味,又不會只有言情的單薄膚淺,兩者有機融合,恰到好處,讓人留連忘返。
歷史史籍的字詞縫隙之中,隱藏著諸多風(fēng)月之事,比如,唐太宗獨上高臺、眺望長眠愛妻長孫皇后的昭陵,比如,明成祖與徐皇后的伉儷情深,比如,清乾隆帝在愛妻孝賢皇后死后寫下《述悲賦》,比如……歷史,其實是風(fēng)月無邊的。憂然即把大唐開創(chuàng)前后的這段歷史演繹得風(fēng)月無邊,融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與細膩瑰麗的情感糾葛于一爐,精致之外顯穩(wěn)重,大氣之中透秀婉。
正如簡介中所說,從青梅竹馬、到賢惠帝后,她短暫的一生,獨享風(fēng)月,享盡平凡夫妻的至情至愛,以及母儀天下的尊榮崇敬,大唐第一后——長孫皇后,影響貞觀之治清明政治的重要人物,僅以其柔而韌的背影,浮現(xiàn)于幽幽青史,獨絕千古。
如果你認為上面的文章太長,那么,就來看簡短些的:
長孫皇后生平簡介
長孫皇后(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wèi)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冊封為秦王妃。當(dāng)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后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后,被立為皇后。
長孫皇后生性節(jié)儉,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后經(jīng)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zhí)掌朝政。皇后聽說后,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鑒。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在長孫皇后的再三阻擋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
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為此,魏征當(dāng)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見,轉(zhuǎn)告皇后,長孫氏當(dāng)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p>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宮(在今陜西麟游)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藥物,但病情卻并未緩解。這時,在身邊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親提請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卻遭到皇后的堅決拒絕。她說:“大赦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規(guī)。如果可以隨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會有損于國家的政體,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豈能以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碧勇犃T,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親的話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轉(zhuǎn)告給了太宗。太宗聽后,感動得涕淚交流,泣不成聲。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彌留之際,與唐太宗最后訣別。她用盡氣力對太宗說:“我的家族并無甚么大的功勛、德行,只是有緣與皇上結(jié)為姻親,才身價百倍。要想永久保持這個家族的名譽、聲望,我請求陛下今后不要讓我的任何一個親屬擔(dān)任朝廷要職,這是我對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時候?qū)也]有絲毫功績,所以死后也千萬不要厚葬,僅因山而葬,不起墳?zāi)?,不用棺槨,所須器物,都用木、瓦制作,儉薄送終。如能這樣,就是陛下對我的最大紀(jì)念。”說完不久,就死在后宮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并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懷念。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nèi)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圣皇后?!?/p>
唐太宗能成為千古一帝,開創(chuàng)李唐江山和“貞觀之治”的成功,和長孫皇后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鏈接:唐朝后妃建制
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嬡,修儀,修容,修嬡,充儀,充容,充嬡),二十七世婦(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女(寶林,御女,才女各二十七人),玄宗時增四妃:賢妃,惠妃,麗妃,華妃。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