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jié)大綱
考點詳情
一、運動性疲勞的概念
運動性疲勞是指:在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了機體工作(運動)能力暫時性降低,但經(jīng)過適當?shù)男菹⒑驼{整以后,可以恢復原有機能水平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
二、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
1.衰竭學說:衰竭學說又稱為能源耗竭學說。表明運動性疲勞與體內能源物質的儲量有關。
2.堵塞學說:堵塞學說又稱為代謝產物堆積學說,認為疲勞的產生是由于運動過程中某些代謝產物在肌肉組織中大量堆積造成的。
3.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失調學說:該學說認為,疲勞時由于血液中pH值下降,細胞內、外離子平衡破壞以及血漿滲透壓改變等因素造成的。
4.保護性抑制學說:該學說認為,無論是腦力疲勞還是體力疲勞都是大腦皮質保護性抑制發(fā)展的結果。
5.突變理論:運動性疲勞時機體內部許多生理、生化變化在肌肉活動中的綜合反應。是機體為避免能量儲備進一步下降而存在的一個運動能力急劇下降的過程。
6.自由基損傷學說:自由基化學性質較為活潑,可與機體內糖類、核酸、蛋白質和脂類等物質發(fā)生反應,因此自由基能破壞細胞的結構,并造成細胞功能下降。
三、判斷運動性疲勞的簡易方法
判斷運動性疲勞主要采用主觀感覺、客觀檢查以及運動者經(jīng)驗等方法。
(一)主觀感覺
如果有以下幾種情況,要綜合考慮是否出現(xiàn)運動性疲勞:
1.感到精神不振,厭煩運動;
2.面色發(fā)紅或蒼白;
3.下肢肌肉有酸沉感,動作遲緩;
4.食欲不佳,食量減少,睡眠差,入睡遲可失眠;
5.排汗量增加,在相同的運動負荷中,排汗量較以往增加。
(二)客觀檢查
1.肌力指標
(1)肌肉力量:運動引起的肌肉疲勞最明顯的特征是肌肉力量的下降,一般常以絕對力量為依據(jù),觀察疲勞前后肌肉力量的變化。
(2)呼吸肌耐力:可連續(xù)測5次肺活量,每次測定間隔30s,疲勞肺活量逐漸下降。
(3)肌電圖:肌電圖(EMG)是肌肉興奮時所產生的電變化,可反映肌肉的興奮、收縮程度。
2.心血管系統(tǒng)指標
(1)心率:是評定運動性疲勞最簡易的指標,一般常用基礎心率運動中心率和恢復期心率,對疲勞進行判斷。(基礎心率:基礎心率是指安靜、室溫條件下,清晨、清醒、起床前靜臥時的心率,也可以用脈搏表示。)
(2)血壓:是大動脈血管內血流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它是由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反映疲勞程度的常用指標。
(3)心電圖
3.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指標
(1)兩點辨別閾:皮膚感覺能分辨出的最小距離叫皮膚兩點辨別閾;
(2)閃光融合頻率:表現(xiàn)了視覺系統(tǒng)分辨時間能力的極限,通過對人的閃光融合臨界頻率的測定可以了解人體的疲勞程度;
(3)反應時:出現(xiàn)運動性疲勞時,大腦皮質分析機能下降,反應時明顯延長;
(4)膝跳反射閾:機體出現(xiàn)疲勞時,膝跳反射的敏感性降低,引起膝跳反射所需的叩擊力量增加;若引起膝跳反射的最小叩擊力量較運動前增加5°~10°為輕度疲勞;增加15°~30°為中度疲勞,增加30°以上為重度疲勞;
(5)血壓體位反射:血壓體位反射是反應植物性神經(jīng)調節(jié)能力的指標。運動訓練后,由于植物性神經(jīng)調節(jié)能力下降,故血壓體位反射發(fā)生異常變化。因此,血壓體位反射可作為評定心血管系統(tǒng)疲勞程度的依據(jù)。
4.其他
(1)血乳酸:在相同負荷練習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時間延長,表明機體已出現(xiàn)運動性疲勞;
(2)血尿素和尿蛋白。
四、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方法
(一)改善代謝法
1.整理活動:慢跑和呼吸體操、肌肉韌帶拉伸等放松練習。
2.溫水浴和局部熱敷:溫水浴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消除疲勞方法,水溫以40℃左右為宜,溫度不宜過高,時間為10min左右,勿超過20min,以免加重疲勞;局部熱敷的溫度以47~48℃為宜,一般持續(xù)在10min左右。
3.桑拿?。荷D迷r間不要過長,每次停留5min左右,最好與溫水浴交替進行,反復4~5次。桑拿浴一般不要在運動結束后即刻進行,以免造成脫水和加重疲勞。
4.按摩: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按摩均應在運動后進行,按摩時間根據(jù)疲勞程度而定,一般在20~45min。
(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法
1.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勞的基本方法,運動員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得少于8~9h。
2.心理恢復:根據(jù)運動員的愛好和具體條件,可以采用療養(yǎng)、旅游、音樂欣賞等手段來放松運動員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由比賽時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疲勞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3.放松練習:通過語言誘導使運動員用意念來調動肢體,進而使高級神經(jīng)中樞得到暗示,放松肌肉,盡快消除疲勞。
(三)補充法
1.營養(yǎng)物質補充:在運動中和運動后要大量補充糖以補充運動中所消耗的糖原,大強度運動后需要有足夠的蛋白質補充。同時運動中出汗導致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丟失,還需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和無機鹽,以及調節(jié)生理代謝所需要的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和其他微量元素。
2.中醫(yī)藥調理:運用中醫(yī)藥抗運動性疲勞主要采用健脾益腎、抗疲勞專用方劑和藥物型運動飲料。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