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 七律·長征 | 課型 | 講讀課文 | 授課 時間 | 2課時 | |
教學 目標 |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逶迤”“磅礴”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詩句內容,感受紅軍戰(zhàn)士的偉大精神。 | |||||
教學 重點 |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 |||||
教學 難點 | 感受毛澤東及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 |||||
第一課時 | ||||||
教學 目標 | 1.識記“崖、渡、索”3個生字,理解本詩中的詞語。 2.正確朗讀這首詩歌。 3.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 |||||
教具 準備 | 《長征》朗誦錄音。電視劇《長征》片段。 | |||||
教學設計 | 設計意圖 | |||||
導入 ( )分鐘 | 一、了解歷史,深情導入新課【課件2】 1.同學們,在1933年,國民黨反動派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第五次圍剿。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為粉碎敵人的進攻,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沖過四道封鎖線,翻過逶迤的五嶺、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毛澤東主席在回首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時,不禁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菊n件3】(長征行軍圖片。播放詩歌朗誦錄音) 2.了解詩體:像《長征》這樣的詩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每一首詩是8行,每一行7個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個字需押韻。 3.關于長征,大家課前都做了預習,誰來說說。(生交流)若讓大家用一個字形容長征歷程會用?(難)(板書:難)長征途中紅軍歷經(jīng)了許多磨難,這是一條漫漫長征路。現(xiàn)在再來讀一讀課題,你會怎么讀? (深情):七律·長征 (緩慢):七律·長征 | 了解歷史,導入新課,使學生先進入一種學習氛圍,能夠有激情地進入到學習中去。了解七律,建立知識結構。 | ||||
新課 教學 ( )分鐘 | 二、朗讀感知,了解詩歌內容 1.指名讀古詩三遍,糾正字音。 正音: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指名讀)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當中的3個生字,看看讀得是不是正確。 2.誰來給他一些建議。請你舉個例子讀給他聽聽,好嗎?你能再綜合同學們的建議,更好地把這首詩再讀一遍嗎? 3.齊讀: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讀出來。 【課件4】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三、自主探究,明確詩歌大意 1.默讀,靜思大意。 聯(lián)系書上的注釋、插圖以及查閱過的各種資料,再次默讀《長征》,想一想,這首詩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說說讀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嘗試解決。(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那句詩?(生試著說說意思)哪些地方還不理解呢? 預設: (1)a “逶迤”與“磅礴”的理解。 b“騰細浪”與“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鐵索寒”意思。 d“萬水千山”虛指,如“萬言千語、萬險千阻”。 3.明確詩意: 【課件5】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眼里只不過是翻騰著的小細浪,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腳下滾過的小泥丸。 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滔滔江水拍擊著高聳入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根根鐵索,使人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翻過了千里積雪的岷山,個個笑逐顏開。 四、反復朗讀,談談深刻感受 (一)多種形式朗讀 1.自己練習朗讀,注意讀準字音的節(jié)奏。 2.同桌練習一人一句地讀,注意讀出韻味。 3.全班齊讀,讀出氣勢。 (二)談談自己從古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組內的同學分別說一說。 2.每小組推薦一名同學發(fā)言。師生評價。 | 從有目的地自讀三遍,再指名讀、指導再讀、齊讀,讓全體學生都能把詩讀通讀順;從詩題的味道,再到學生讀詩的味道,教師范讀的味道,學生再齊讀的味道,讓全體學生都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得到了充分讀詩的機會。 充分利用多種途徑來明確詩意,鍛煉學生自己讀懂古詩的能力,知道學習古詩要利用課本上提供的圖片、注釋、鏈接以及課外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資料等。 出示詩歌的大意,讓學生檢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為下一步的品悟詩情做鋪墊。 | ||||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 ||||||
一、我能選擇下面詞語中加粗字的正確讀音。(用“√”表示出來) 遠征難(nán lán) 五嶺(lǐn lǐng)騰細浪(tén téng) 烏蒙(mén méng) 水拍(pāi pò) 橋橫(héng hén) 云崖暖(luǎn nuǎn)盡開顏(jìn jìng)岷山(mián mín) 二、根據(jù)上句填下句或根據(jù)下句填上句。 1.紅軍不怕遠征難,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三、根據(jù)課文填空。 1.《長征》是一首律詩,作者是,寫于1935年10月,即。 2.“________?!边@個詞語概述了紅軍不怕長征中遇的任何艱難困苦。“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描繪了長征途中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具體表現(xiàn)了紅軍不怕遠征難?!埃撸撸撸?____,________”這句表達了紅軍歷盡艱險,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 | ||||||
【答案】 一、nán lǐng téng méng pāi héng 二、1.萬水千山只等閑 2.三軍過后盡開顏 三、1.七言 毛澤東 長征途中 2.萬水千山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 ||||||
第二課時 | ||
教學 目標 | 1.正確理解詩句。 2.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 |
教具 準備 | 紅軍長征路線圖,電影《飛奪瀘定橋》片段。 | |
教學設計 | 設計意圖 | |
導入 ( )分鐘 | 一、復習回顧,激情導入新課 1.全體同學大聲朗讀《七律 長征》。 2.談話: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壯舉,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英勇的中國工農紅軍行程二萬五千里,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攻占天險臘子口。終于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課件6】紅軍長征路線圖 3.在長征即將勝利之時,毛澤東主席回首這驚心動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齊讀。 | 學生通過回憶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他們課后復習的能力。同時“溫故而知新”,為這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圖,聽老師談話,對長征路線有比較清楚地了解,感受到紅軍遠征的艱難,加深對詩句中相關內容的了解。 |
新課 教學 ( )分鐘 | 二、學習詩歌,品悟詩中情感 1.學習詩句: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①你從哪些詞語中讀懂了紅軍長征很難? A萬水千山 B遠征難 (板書:萬水 千山) ②你能讀出長征的遙遠與艱難嗎? ③你又從哪里讀懂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難呢?(板書:紅軍不怕 只等閑)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2.請同學們仔細地讀讀這首詩后邊的六句話,用“——”畫出描寫長征艱難的詞語或句子,再用“﹏﹏”畫出描寫紅軍戰(zhàn)士不怕難詞語或句子,細細體會。 3.學生自由讀、體會。 4.全班交流。 A、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艱難? A五嶺逶迤 B烏蒙磅礴 “烏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樣的山?(板畫幫助學生理解。)(板書:五嶺 烏蒙) 你能讀出這種氣勢雄偉的感覺嗎? ②那你又從哪里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呢? A騰細浪 逶迤的五嶺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只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 B走泥丸 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眼里只是滾動的泥丸。(板畫) (板書:騰細浪 走泥丸) C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眼里只是翻騰的細浪、滾動的泥丸,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 ③帶著這種感受,再來讀一讀。 ④同學們,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僅僅是這兩座山脈嗎?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了18座這樣巨大的山脈,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何等艱難,可紅軍的回答是──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p>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1)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的艱難? A云崖 B大渡橋橫鐵索寒 ① 【課件7】鐵索橋靜止畫面。誰了解瀘定橋? ② 在江邊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③只要看一眼那冰冷的鐵索,那湍急的水流,就已經(jīng)讓我們不寒而栗,更何況對面還有兇狠的敵人用機槍瘋狂地掃射著!那紅軍又是怎樣對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嗎? ④看錄像,談感受。 ⑤讀出感受。 (板書:大渡河 強渡) (2)你從哪里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呢? 暖 ① 【課件8】(出示金沙江圖) ②面對這樣險峻的金沙江,為什么給紅軍感覺是暖的?(天氣暖,巧渡金沙江) ③聽故事,談感受?(機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讀。 (3)引導: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zhàn)。這一暖一寒,你能讀出兩種感受嗎?自己練一練。(分男女朗讀) (4)長征途中,紅軍要度過這樣的河還有24條,哪一條不險,哪一條不難?但紅軍的回答仍然是--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板書:金沙江 巧渡)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①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的艱難? 千里雪 展開你的想象,讓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過這樣的雪山,你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 那你從哪里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的只等閑呢? 喜 從詩歌中找一找,紅軍戰(zhàn)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還指什么? ③翻過雪山,就迎來了長征的勝利,所以說——三軍過后盡開顏,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讀中。 ④是呀,看著雪山就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堅強的信念、堅定的決心全都化為一句話── 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師:我們從詩句中讀出了紅軍戰(zhàn)士的豪邁氣概,讀出了戰(zhàn)士們的無畏和樂觀精神。(板書:盡開顏) | 教師引導學生逐句品悟詩情,通過補充資料、交流、板畫、朗讀等多種手段點撥,重在讓學生明白大意后,講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對詩歌的理解才能更深入一層。 圖片的植入,以形象直觀的手段,學生更容易感知長征的艱難。 抓住關鍵詞句,圖文結合,感受長征的艱難,體會戰(zhàn)士的大無畏精神,再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是一套成功的教學方法。 |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 )分鐘 | 三、拓展延伸,感受偉人風采 1.讀全詩。 2.教師總結:許許多多的的高山和大河,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萬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紅軍的足跡,24條大河記載了英雄的歷史。除了詩中所說的自然界的困難之外,紅軍在長征的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讓我們看看毛澤東主席對長征的評價 【課件9】(播放電視劇《長征》片段) 師:在毛澤東主席的心中,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那么在你的心中,長征是什么?請拿出你的紙和筆,寫下你自己的感受。 3.積累,試背。 4.毛主席的詩詞每一首都是那樣的豪情萬丈,成為不朽的史詩。請同學們課后去收集毛澤東的詩詞,好好地讀一讀。 五、課堂總結,學習長征精神 同學們,80多年過去了,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但長征的精神卻在世代相傳。氣壯山河的長征,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功垂千秋的紅軍,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最后讓我們齊背這首詩。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難,那就請你想想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困難吧,希望同學們能發(fā)揚紅軍戰(zhàn)士的長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難,勇敢前進! | 教師對長征總結后,再播放電視劇《長征》的片段,聽毛澤東對長征的評價,既能加深了解長征的偉大意義,又能感受偉人風采,這種拓展很有意義。 |
板書 內容 | 紅軍不怕(難) 只等閑 萬水 金沙江 (巧渡) 大渡河 (強渡) 千山 五嶺 (騰細浪) 烏蒙 (走泥丸) 盡開顏 | |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 ||
一、我能給下列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盡:①完畢 ②全部用出 ③都,全 1.盡開顏( ) 2.用盡力氣( ) 3.盡力( ) 開:①通,使用 ②表示分開或擴展③舉行 ④發(fā)動,操縱 1.開動腦筋( ) 2.開運動會( ) 3.開路先鋒( ) 4.盡開顏( ) 等:①平常 ②級位,程度的分別 ③待,候 1.等車( ) 2.只等閑( ) 3.一等獎( ) 二、我能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難──( ) 細──( ) 閑──( ) 暖──( ) 喜──( ) 橫──( ) 三、我能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形容山的____,這是實際的山;“細浪”“泥丸” 形容山的____,這是紅軍眼里的山。詩句表現(xiàn)了紅軍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暖”字表達了紅軍巧渡金沙江的____心情;“寒”字表現(xiàn)了紅軍飛奪瀘 定橋的______。詩句表現(xiàn)了紅軍______________。 | ||
【答案】 一、盡1.③ 2.③ 3. ② 開1.④ 2.③ 3.① 4.② 等1.③ 2.① 3.② 二、易 粗 忙 寒 悲 豎 三、1.連綿雄偉 渺小 蔑視困難的精神 2.喜悅 險峻 不懼危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 ||
教學反思 | ||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比較清晰,從讀準字音、讀通古詩、讀懂古詩,再到深入地理解詩歌,條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詩歌時,能用一個主問題來統(tǒng)領整篇文章的教學。緊緊扣住“長征的艱難”和“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這條主線展開教學,層層深入,使學生心靈受到熏陶感染,體會到長征的艱難,領會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但是,在朗讀指導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讀的水平不夠好,因此指導朗讀顯得蒼白無力。經(jīng)過仔細地反思,我覺得我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做得不夠好。 一、回環(huán)復讀使用的時機要恰當。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為統(tǒng)領,每個環(huán)節(jié)教學之后,都會回到這句話的朗讀中。理想的設計意圖是希望學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復朗讀中,逐漸提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能逐漸深入,讀出紅軍戰(zhàn)士的豪邁氣概。但是,由于我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細致、到位,而且學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環(huán)朗讀中,學生的語調是單一的,在同一層面上的,讓人覺得沒有層次感,枯燥乏味。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學習詩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通過討論,學生均明白了這個詩句突出了五嶺、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說明紅軍藐視困難,把歷經(jīng)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二、要善于用教師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在一堂課中,如果教師始終是情緒激昂的,那么學生自然也會受到感染,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之中。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還沒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從而導致學生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細節(jié)的處理不夠完善。 在長征路線圖的使用時機上,也可以有更好選擇。我用長征路線圖作為學生了解長征的工具,如果能把這一工具與理解“萬水千山”結合起來,在理解“萬水千山”時讓學生去對照長征的路線圖,算一算跨越11個省到底需要走多遠的路,將長征路程數(shù)據(jù)進行折算,讓學生感受路程的遙遠。學生一定能夠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味著這節(jié)課,或許我的教學設計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或許我的語言引領不能直達學生的心靈,或許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遺憾,但是,我還是覺得欣慰,因為在這過程中,我已經(jīng)收獲了許多,勇于嘗試,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機會再上這一課,我一定會修改一些環(huán)節(jié),努力壓縮,讓精華凝縮在四十分鐘里,使這首詩的教學一氣呵成,呈現(xiàn)出更加完美的姿態(tài)。向著這個目標,我會不斷努力的。 |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七律·長征》是部編教材第二單元的第一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重溫革命歲月”。教材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二是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課標中對五、六年級古詩閱讀提出明確要求“閱讀古詩,大體把握詩意,想象古詩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作者介紹】
毛澤東(1893-1976日),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1.長征: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qū),轉戰(zhàn)兩年,到達陜甘蘇區(qū)的戰(zhàn)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jù)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shù)百個團,其間共經(jīng)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qū),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2.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就會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認定紅軍的目的地既不在貴陽,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就在紅軍進抵金沙江前夕,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軍委干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原來這兩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然。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 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guī)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后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只,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
紅軍主力就靠這7只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后衛(wèi)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后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云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后,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xiàn)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3.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準備渡過大渡河。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占領了該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jīng)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筑堡防守。當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fā)起攻擊,經(jīng)20多分鐘戰(zhàn)斗,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了安順場,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占了這一地區(qū),正在構筑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shù)卮[渡。戰(zhàn)前,先遣隊首長親自向領導領導交代任務,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強調這次渡河,關系全軍成敗,一定要戰(zhàn)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為全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fā)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旖咏鼘Π稌r,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勇士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wǎng),終于登上了對岸。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智能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臺階死角作掩護,沿臺階向上猛烈沖殺。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后續(xù)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后,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干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課后作業(yè)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把序號填入括號內。
閑:①沒有事情做 ②與正事無關的 ③放著,不使用
1.他倆正在閑談。 ( )
2.下午我閑著,你來吧 ( )
3.別讓機器閑著。 ( )
顏:①顏面,臉面 ②顏色,色彩
4.三軍過后盡開顏。 ( )
5.會場上飄著五顏六色的旗子。( )
閱讀能力大提升
二、詩人在詩中以點帶面,寫出了紅軍長征經(jīng)歷的“萬水千山”,“萬水”是以 __________和 _________為代表,而“千山”則是以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為代表。
三、在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中,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兩件大事(請用短語概括): _________和 __________
思維創(chuàng)新大拓展
四、雖然紅軍長征勝利已經(jīng)80多年了,但紅軍的精神卻被一代代人繼承和發(fā)揚起來,請你來談一談,我們小學生應該怎樣發(fā)揚紅軍精神?
參考答案:
一、1.② 2.①3.③ 4. ②5.③
二、金沙江 大渡河 五嶺 烏蒙山
三、巧渡金沙江 強渡大渡河
四、示例: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勇敢頑強,堅定必勝的信念。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