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神物,數(shù)千年來始終有崇高的地位,至今我們?nèi)宰苑Q為“龍的傳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龍文化相關(guān)知識大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xué)習(xí)!
配飾上的龍
在民眾心目中,龍的顯貴首先是因為它是威權(quán)顯赫的帝王象征,所謂“龍者,君之象也。”把龍配于身上,更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祝愿與偉大前程的期許。
中式建筑上的龍
龍,就是多元相容的一大創(chuàng)造,龍的本身不僅兼容了多種飛禽走獸的形態(tài)和功能,連龍的后代也是多元相容的,中國古代就有龍生九子的傳說。龍元素在古建筑上的運用也是很多的,龍柱、龍檐、龍墻、窗雕……各式各樣體態(tài)的龍的出現(xiàn),也讓建筑多了份莊嚴(yán)、多了份肅穆!
作為“龍文化圈”的一個重要共項,東亞各國文化中均把“龍”作為“瑞祥”的象征
主持人:如何認識中國龍文化對東亞各國龍文化的具體影響?
王勇:縱觀東亞各國文明史可以發(fā)現(xiàn),上古時期東亞國家的神話中均存在“蛇”信仰。隨著中華文明向四周擴散,這些國家的土著的“蛇”向中國的“龍”進化。先看朝鮮半島,《魏書》記載高句麗始祖朱蒙的母親為龍神河伯之女。再看日本列島,繩文時代的粗陶已經(jīng)出現(xiàn)蛇的造型,距今約2500年前中國的水稻技術(shù)及金石文化東傳,促使日本從狩獵時代進入農(nóng)耕時代,而新興的彌生時代粗陶,龍的圖案取代了蛇的造型。最后看越南,據(jù)《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大越始祖涇陽王乃炎帝神農(nóng)后裔,娶洞庭君之龍女為妻而生貉龍王,遂繁衍百越眾生云云。東亞各國始祖?zhèn)髡f中“龍”的要素,反映出文化歸源趨同的心態(tài)。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龍是想象中的靈獸,在道教的四方四神說中,青龍負責(zé)守護東方。秦漢至魏晉時期,鐫刻四神圖案的金石器皿傳至周邊各國,從高句麗藥水里古墳壁畫、日本高松冢古墳壁畫的四神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帶有中國道教氣息的青龍,已經(jīng)跨洋過海融入周邊民族的意象中。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戰(zhàn)國到秦漢期間,龍與王權(quán)結(jié)合,如《史記》稱秦始皇為“祖龍”,漢高祖劉邦是龍體感應(yīng)其母而生。隋唐時期東亞國家形成冊封體系,各國君王均龍袍加身,出則坐“龍駕”,歸則居“龍宮”。朝鮮李朝所建的景福宮,即以雙龍圖莊嚴(yán);日本平安時代的太極殿,東西以蒼龍樓與白虎樓拱衛(wèi)。不過,“龍”的意象在東亞各國也不盡相同。例如,日本天皇即位時服中國式的禮服“袞冕十二章”,其雙袖繡有龍圖,但天皇的朝服僅有桐、竹、鳳凰、麒麟圖,而不用中國朝服習(xí)見的龍圖。
在東亞各國傳播較廣的大概是佛教中的“龍”。印度佛教中的Naga(譯為“那迦”或那伽),從柬埔寨吳哥窟遺址的造型看當(dāng)源于眼鏡蛇,但在漢譯過程中被置換成中國意象中的“龍”。日本高僧空海入唐求法期間,學(xué)到密教祈雨的法術(shù),回國后在神泉苑祈雨,從《弘法大師行狀繪詞》看,他招來的印度善女龍王呈蛇形而無眼鏡蛇的冠子,屬于印度龍、中國龍、日本蛇的混合體。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在日本、朝鮮、越南的寺院里,無論壁畫還是雕塑,均以中國龍為主流。
從縱向來看,龍的意象在中國文化中生生不息;從橫向來看,中國龍在東亞各國千變?nèi)f化。東亞各國繪畫、建筑、園林、器物乃至詩文、史書中的“龍”,不僅傳遞著中國文明的基因,也融入了東亞各國民族的創(chuàng)意。作為“龍文化圈”的一個重要共項,東亞各國均把“龍”作為“瑞祥”的象征。
龍文化相關(guān)知識大全相關(guān)文章:
★ 龍文化傳承的意義為主題的作文1000字5篇
★ 身邊的龍文化為話題作文700字5篇
★ 龍之文化龍之精神為主題的作文900字5篇
★ 龍文化中國魂為話題作文1000字5篇
★ 龍的文化無處不在主題作文600字-700字范文10篇
★ 我們身邊的龍文化抒情作文1000字-2000字5篇
★ 獨龍族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手抄報-龍的傳說
★ 中國的龍簡筆畫圖片合集
★ 2021端午節(jié)手抄報知識內(nèi)容大全最新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