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材中面積這一部分知識。 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通過讓學生去摸去感知總結歸納出面積的意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認識面積單位,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實際大小,掌握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對面積意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認識面積
1、談話導入
2、認識表面有大小
請同學們摸一摸書本的封面和課桌的桌面,哪個面大?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3、認識平面圖形有大小。
我們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
圍成的平面圖形也有大小。
4、認識面積
將上述兩方面結合: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有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板書)
5、區(qū)別面積與周長
同學們擦窗子,擦的部分的大小是窗子的什么?同學們早鍛煉在操場上跑步,跑一圈有長度又是指操場的什么?
二、比較面積的大小
我們懂得了什么是面積,那么怎么樣比較他們的的大小呢?
1、重疊比較
請一學生演示用重疊法比較學具
2、利用小方塊比較
重疊難以比較可以利用小方塊比較(電腦演示)
變換投影(方格大小不一樣)
指出:他們的比較標準不一樣,要統(tǒng)一標準,這就是面積單位(板書)
三、認識面積單位
1、面積單位有哪些呢?
同學們在說家的面積時也經用到了“平方”,就是面積單位平方米的簡稱。(板書)
猜一猜還有哪些面積單位?(同桌互相說說)
2、具體認識面積單位
(1)認識1平方厘米
讓學生量邊長,并舉例
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實際測量指定圖形大小。
(2)認識1平方分米
用1 平方厘米的小方塊去量課桌面積,大家覺得怎樣?
學生量1平方分米的邊長,并舉例
用1平方分米實際測量物體大小
(3)認識1平方米
猜一猜邊長多少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如果測量教室面積,三種面積單位你選取哪一種?為什么?
舉出生活中1平方米大小的物體
3、強化表象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有多少,并用手比劃一下大小。
四、鞏固練習
1、填空
2、看圖說面積
3、動手操作
拼一個面積8平方厘米的圖形
五、課堂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2.培養(yǎng)學生用面單位直接測量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類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
面積與周長、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同學們,劉燕最近特別高興,因為爸爸給她買了一張漂亮的書桌,她可喜歡了.為了使書桌更整潔美觀,劉燕想在書桌上鋪一塊桌布,那買桌布前我們需要知道什么呢?這個問題等我們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知識后就知道了,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面積和面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教學面積的意義.
師: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有面,請你們摸一摸自己的課桌面,數學課本的封面,鉛筆盒蓋的面.老師再請一個同學來摸一摸黑板的面.
說明,這些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表面)
引導學生比一比:黑板面與桌面,哪個大,哪個小?數學課本的封面與鉛筆盒蓋的面,哪個大,哪個小?
師:通過觀察,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說明: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師:我們把這些圖形畫在紙上,就成了平面圖形.
觀察:圖(1)與圖(2)比較,圖(3)與圖(4)比較,圖(5)與圖(6)比較,哪個大?哪個小?
圖(2),圖(5)<圖(6),圖(3)與圖(4),請同學把圖(3)與圖(4)重疊,可以看出兩個圖形完全重合,所以圖(3)=圖(4).
說明: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師:誰能歸納、總結一下什么叫做面積?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老師板書)
2.教學面積單位.
投影出示兩個同樣大小的平面圖形.
數一數每個圖形的方格數.(投影覆蓋片)
師:說一說為什么同樣大小的兩個圖形,方格數卻不一樣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說明:要測量和計算面積,必須有統(tǒng)一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請同學看書92頁下面兩行.
(1)平方厘米.
師:拿出自己準備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邊長,(1厘米)它的面積是 1平方厘米.
用自己準備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書上的1平方厘米上面比較一下是不是一樣大.
用自己準備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書上長方形里擺放,正好擺放6個小正方形,也就是6個1平方厘米,那么,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6平方厘米.
師:再請同學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閉上眼睛想一想,在我們的周圍哪些東西的面積的大小與1平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平方分米.
師: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課桌面的面積,方便嗎?(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種面積單位.
請拿出自己準備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1分米),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
同桌兩個同學用自己準備的大正方形(1平方分米)在一張課桌上擺放,看一看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看著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邊長,再摸一摸它的周長,再摸一摸它的面積.想一想在我們周圍哪些東西的面積大小與1平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劃比劃1平方分米的面積實際有多大,給同學看一看.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學校操場的面,有困難嗎?
(要用到一個比較大的面積單位)
出示1平方米的紙板,請一個同學來量一量它的邊長.(1米)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
比劃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師: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各有多大.
3.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認識了什么是面積,什么是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那么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劉燕的書桌買一塊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積)
三、鞏固反饋.
1.選擇適當的單位名稱.
(1)數學課本長20( )
(2)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
(3)鉛筆盒長19( )
(4)一個學校的面積是500( )
(5)課桌高70( )
2.判斷.正確舉,錯誤舉.
(1)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米.
(2)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是不同的計量單位.
(3)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長是4分米,面積是1平方分米.
(4)1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圖.
(1)面積是8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2)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老師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要測量學校操場的面積,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個一個地拼擺,這個方法可行嗎?(太麻煩了),我們要研究一種科學的計算方法,后面的課上繼續(xù)學習.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第一課時70-74頁。
二、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 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 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
學具:每小組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兩張長方形彩色卡紙;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我們進行涂色比賽怎么樣?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每組各選一位代表參加比賽,誰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組獲勝。(老師出示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故意給男生一張大白紙,給女生一張很小的白紙)。下面開始比賽!
這時男同學紛紛喊出:老師這樣不公平!我們的這張紙大,女生的那張紙小。
師:對,要想公平的比賽必須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由于這兩張紙面大小不同,只能終止現(xiàn)在的比賽。下面用手摸一摸紙的表面。還有那些物體有面,他們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樣?我們繼續(xù)研究這些問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認識面積,理解含義。
(1)、通過物體表面感知面積
①、 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數學書的上面,再來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覺?
③、 比一比:數學書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個面大?怎樣比較的?(觀察法、重疊法)
④、再來摸一摸、比一比練習本的面和課桌的面那個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剛才我們摸的物體的表面相比怎樣?
⑥、剛才通過觀察和重疊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⑦、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xiàn)在還可以怎么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① . 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那些平面圖形?生匯報
②課件展示平面圖形: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你能看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哪個圖形大?圓形和三角形相比那個大?圓形和正方形呢?(圓形和正方形用觀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課件動畫演示重疊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③像這種周圍都是封閉著的圖形叫封閉圖形,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他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懊妗笔鞘裁?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2、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這時激發(fā)認知沖突,怎么辦?)
(2)、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紙片及綠色長方形、紅色長方形卡紙),動手擺一擺,看能不能比較出這兩張彩紙的大小,請同學們看清操作要求。
(3)、課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組中每兩人選一個長方形彩紙,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 擺完后小組交流兩張彩紙的比較結果。
③ 遇到困難時,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 學生操作,師巡視指導。
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xiàn)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
①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②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5)、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匯報:
組1:我們組選擇的是長方形紙片,綠色卡紙是一行擺6個,擺2行;紅色卡紙是一行擺3個,擺3行。結果紅色長方形小一些。
組2:我們組選擇的是正方形紙片,綠色卡紙一行擺了12個,擺2行;紅色卡紙一行擺6個,擺3行。結果也比較出紅色長方形小。
組3:我們選擇了圓形紙片,發(fā)現(xiàn)擺的圓片之間有縫隙,無法比較 組4我們組選擇的是正三角形紙片,也比較出紅色長方形小。但是太麻煩!
師:誰還有不同的擺法?
(6)師生共同總結:操作中發(fā)現(xiàn):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長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方便。
師:我們還發(fā)現(xiàn)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應注意什么?(選擇相同的圖形)
(7)、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形狀大小都相同的圖形,也就是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這個統(tǒng)一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8)、像剛才我們用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都可以看成一個面積單位,剛才綠色卡紙上面擺了24個小正方形,就說明這張綠色卡紙的面積就有24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人們?yōu)榱朔奖?,就選擇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