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則《四知》《私心》原文和翻譯
《四知》
原文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嘗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令為產業(yè),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后漢書》
譯文
楊震到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這時做昌邑縣的縣令,王密夜里懷中揣著十斤金子拜見,來贈送給楊震。
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么呀?”
王密說:“夜里不會有人知道這事。”
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走了。
他為人奉公廉潔,不收別人的錢,子孫常常吃素菜,出門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讓他為子孫置辦產業(yè),楊震不肯,說:“讓后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這個‘榮譽’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詞語解釋
1楊震:東漢人
2東萊:古地名,今境內
3舉:推薦
4懷:懷揣
5遺(wèi):送給
6故人:老朋友 (楊震自稱)
7知:了解
8何也:為什么
9故舊長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0為:擔任
11之:到...去
12治:置辦
13遷:搬到
14公廉:公正廉潔
15或:有的,有的人
《四知》
(原文)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后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yè),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譯文)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征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里,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么呢?”王密說:“夜里沒有人知道?!睏钫鹫f:“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后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yè),楊震不答應,說:“讓后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yōu)厚嗎?”
《私心》
(原文)倫奉公盡節(jié),言事無所依違。諸子或時諫止,輒叱遣之,吏人奏記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無私若此。性質愨,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時人方之前朝貢禹。然少蘊藉,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里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譯文)第五倫奉公守法竭盡忠誠,說話辦事沒有違背法規(guī)的。兒子們有人常勸止他,他就呵斥他們并趕走他們,官吏陳述的書面意見有利于國家的,他都封好上報,他就像這樣毫無私心。他生性誠實,缺少文采,做官時以清廉著稱,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西漢時貢禹(那樣明經潔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寬容,又不整飭自己的威嚴,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輕。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他回答說:“老朋友中有送給我千里馬的,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選拔官吏時,我心里總不能忘了他,可始終也沒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來卻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下;我的兒子有了病,我雖然不去探望,但卻整夜睡不著覺。像這樣,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
更多文言文閱讀請關注詩詞網,我們將持續(xù)為您更新最新內容,敬請期待!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