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馬先生鈞,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為巧也。當(dāng)此之時,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譯文】馬鈞先生,字德衡,是天下聞名的技術(shù)高超的人。他年輕時過著游樂的生活,自己不知道有技術(shù)。在這時候,他從不對人家談到技術(shù),又怎么談得上有人知道他呢?
【原文】為博士,居貧,乃思綾機之變,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先生患其喪功費日,乃皆易以十二躡。其奇文異變因感而作者,猶自然之成形,陰陽之無窮。此輪扁之對,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譯文】他當(dāng)了博士,生活貧困,就想改進織綾機,不用說什么人們就知道他技術(shù)巧妙了。舊式的織綾機,五十綜(綜:織綾機上經(jīng)線的分組)的用五十個躡(躡:織綾機上的踏具),六十綜的用六十個躡,馬先生認為這樣的設(shè)計費力費時,于是他改進機械,全都改用十二個躡。改進以后,可以隨心所欲織出各種奇妙的花紋,織成后看上去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樣,又像陰陽二氣反復(fù)變化無窮。這正像制造輪子的工人(輪扁:古代制造輪子的工人)回答別人的詢問:那巧妙的地方是沒法用言語說明的,又怎么能用言語去檢驗它呢?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