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ǐng zú ér lì
【解釋】: 象鼎的三只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p>
【舉例造句】: 三個主峰,高風(fēng)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徐遲《黃山記》
【拼音代碼】: dzel
【近義詞】: 三足鼎立、鼎足而三、相持不下
【反義詞】: 歸于一統(tǒng)、合而為一、定于一尊
【歇后語】:
【燈謎】: 三國時代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英文】: stand like the legs of a tripod
【故事】: 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為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后認(rèn)為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為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為諸侯。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最后被呂后誘殺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